辩论会、乞丐值得同情

问题描述:

辩论会、乞丐值得同情
一份辩论词、正方、乞丐值得同情

答案补充:
我突然觉得,“同情”2字,也是这个辩题的关键之一
“同情”,并不单纯是给乞丐几块钱——那是“施舍”,不见得就是“同情”
“同情”,要“同”的,不是“钱”,是“情”
比如现在有很多还未懂事的孩子,就沦为乞丐,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背后有人操纵,有人控制
真正对他们的“同情”,不是给他们钱,而是让他们能够拥有和别的普通孩子一样的快乐童年,以及正常的未来
这才是真正的“同情”
这也正是现在国家一直在解救被拐卖儿童,打击那些“控制、利用儿童,甚至伤害儿童的肢体,让他们进行乞讨”的犯罪团体的原因……
这是昨天回答后,突然又想起来的一些东西,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乞丐,并不全都是因为懒惰之类的原因才乞讨的
比如,乞丐也有他们“行业”的“祖师爷”——百里奚
看看百里奚的故事: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百里奚举于市.那么百里奚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举于市又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百里奚官至相国,相当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罗致到的难得的治国之才.百里奚和姜子牙(姜尚)一样是大器晚成者.他俩人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他们都遇到了明主.否则他们的治世之才也只能埋没于乡野街市了.由此我也常想,当我们走在街上或乡村小路上碰到那些沿街乞讨或街头卖艺的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小瞧他们,说不定他们有朝一日会成为栋梁之才呢.暂时的沿街乞讨,暂时的穷困,只不过是孟子所言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过程.他们也许是在体察民情,等待明主的到来,伺机出世.不过,我也很惋惜,现在的用人制度几乎不给这种人提供出仕的机会,更不见有领导能打破*界限为国家大事计费尽心事地招贤纳士.只不过是想利用手中的权力玩弄买官卖官之术,想方设法为个人聚敛钱财.试想百里奚、姜子牙如果生逢这样的年代那真是要永世怀才不遇了,老死于乡野街市了.可见,他们虽已年过古稀,虽已岁至耄耋能遇到秦穆公、周文王也是算幸运的,也不枉他们将近一生的隐忍.­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虞国人,出身贫寒,但满腹经纶,三十多岁才娶妻生子.夫妻二人和睦恩爱,但家庭贫困.百里奚不甘于自己的满腹经世之学被生活琐事淹没,一心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出外游历谋事.开始他到了齐国,想求见齐襄公,苦于没有人引见,他只能沿街乞讨度日.后来,流浪到宋国遇到了一位满肚子学问的隐士名叫蹇叔.俩人倾心相识之后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便结成了兄弟.游历了十年后,他仍然郁郁不得志,于是,决定回老家虞国.通过蹇叔介绍他认识了虞国的宫之奇,宫之奇很赏识他们的才干,就请他们留在虞国.可是,经过访察,蹇叔发现虞国国君刚愎自用,不识大体,于是劝百里奚不要出仕,怕不但不能实现政治主张,又落下不忠不智的罪名.百里奚因经多年流浪之后,深感疲惫,为了解决生活贫困窘迫状况,经过宫之奇推荐,当上了虞国大夫.后来,果不出蹇叔所料,虞国国君因为贪图一匹千里马和一双玉璧,被晋军灭掉,他们君臣同做了晋国的俘虏.由此可见,蹇叔真可谓是料事如神.其实这料如神原因在于他对虞国国君的了解.晋献公知道他的才能后,想请他在晋国做官,但百里奚执意不愿为敌国服务,所以没有答应晋献公的请求.可见,百里奚是一个忠于自己国家的人.这时正值秦晋交好通婚,秦穆公派公子絷来迎亲,晋献公把百里奚作为女儿的陪嫁奴仆送给了秦国.此时,百里奚已年过古稀,他不愿意到秦国做奴仆,一怒之下半途逃走了.逃到楚国养牛看马去了.婚后,秦穆公发现陪嫁名单上有百里奚的名字却不见其人,就问公子絷.公子絷说:“百里奚是虞国人,是个不肯在晋国做官的亡国大夫.秦穆公又问刚从晋国投奔来的公孙枝说:“百里奚是什么样的人?”公孙枝说:“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秦穆公一听是个贤才,便立即派人四处查访百里奚的下落.得知他在楚国看马,秦穆公准备送厚礼给楚王,以求换回百里奚.可见,秦穆公爱才、惜才、求才之心切,真的是求贤若渴了.当然这根本在于百里奚本身是个难得的人才的缘故.他的才干已是众所周知的.就在这当儿,公孙枝闻讯赶忙加以阻拦,说:“这可千万使不得,要知道楚国人让他看马,是因为还不了解他的才能,要是大王以厚礼去换,便无异于敦促楚王重用他,哪里还有放回的道理?”秦穆公听了公孙枝的话恍然大悟,于是依照当时奴隶的一般价钱派人带了五张羊皮去楚国,对楚王说奴仆百里奚在秦国触犯了法律,现在秦王要求赎回重办他.楚成王信以为真,派人抓来百里奚,打入囚车,交给秦国使者.
百里奚来到秦国,秦穆公一看是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儿,不禁大失所望地说:“可惜岁数太大了!”百里奚接着说:“我才七十岁,如果大王让我上山暴虎,当然是老了些,若是要我出谋划策,那我比姜太公年轻十岁呢!”秦穆公见他出言不凡,就请他谈论富国强兵的大计.两人越谈越投机,一连长谈了三日.秦穆公深感百里奚是个难得的治国奇才,便打算拜为相国.百里奚却推辞说:“我的才能比起我的朋友蹇叔差远了,大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把他请来.”由于思贤若渴,秦穆公便立即派人前去聘请蹇叔,后来秦穆公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蹇叔的两个儿子 西乞术、白乙丙为大夫.从此,秦穆公放心地依靠这些有才干的人们改革内政,操练兵马,秦国很快就强盛起来了.
综观百里奚长达四十年的出仕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和戏剧性,故事曲折离奇.从中我们也可知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遭受的多年的游历、流浪、甚至*之苦.在流浪过程中他贫困到了沿街乞讨的地步.试想,常人谁又能忍受这多年的穷困?当然了,有人不禁要问,他这样一个治世奇才难道不懂得谋生之道吗?怎么挣不来钱?竟能穷困到那种地步?想来我也很纳闷.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认为他这样一个治世奇才满脑子想的是国家大事,国家的强盛,根本没有把个人小家庭的生活安康放在心上.另外,也正是这多年的底层生活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情,了解了社会,从而更加切合实际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总之,这几十年的游历过程是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的过程,也是他更好地认识社会,提高自己治国本领的过程.也难怪他的才干不仅被蹇叔赏识,同样被晋献公认可,更为秦穆公所看重,最后终于得到了秦穆公的重用.
当然也有人要问,他为什么不先操持好家业,把自家首先搞富了再出仕为国呢?那样不是两全其美吗?也免得遭受多年的游历之苦.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试想一下,把自家的安康放在首位的人有几个能静下心来苦读史书?又有几个能达到满腹经纶的程度?大多都要为生活所需的物质需要所奔波、所托累.这样久而久之,心中的所谓政治主张,理想抱负自然地就被磨灭了,淹没了.当然更关键的一点是多年来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理想从来没有动摇过,总在寻找机会,总在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总之,百里奚的举于市,得益于其身的治世奇才和长达四十年的矢志不移的坚忍,也利益于他幸运地遇到了蹇叔,遇到了宫之奇,遇到了公孙枝,遇到了秦穆公.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这是传说,那么现实中也确实有为了给亲人治病,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进行乞讨的人
对于那些不自食其力,宁肯放弃尊严的“乞丐”,确实不值得同情
但是,不能否认,这个“弱势群体”中,确实有需要真正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