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思想特点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思想特点
任何一位泽被后世的思想家都有过他的“早期”,但没有哪一位思想家的“早期”会像马克思那样被自称是他的信奉者的人们一再做某种匪夷所思的剔除.这一切是马克思本人所始料不及的,不过他毕竟留下了可供人们辨其心曲的文字.在又一个世纪开始的时候,重要的也许是松开因袭的禁忌,当我们真正走近“早期马克思”时,我们会发现他同本来意义上的“经典”马克思之间并不存在那种只是在后来才被蹩脚的宣解者们刻意拉开的距离.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思想进程中,马克思的一个涵贯始终的价值信念是每个有生的个人都应赢得为他本性所祈求的“*”,他赋予他的哲学的一个从未移易的品格则是对实践的、批判的使命的担待.这两者是马克思思想中最富生机的精神性状,它使马克思最初的思想端倪在一个确定的生长点上生发为愈益圆融的理致,也使马克思在其思域愈益拓展和其灵思的触角愈益伸向纵深时一直不曾稍改运思的初衷.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说的诠释,打出了马克思思想中第一颗“*”的“个体性”的火星,从此它作为火种持续燃烧到《*宣言》,燃烧到《资本论》;而且,这“*”的“个体性”的第一颗火星从它一闪现就是批判地冲向现实的,起初对“*”的定在的讨寻所引发的是马克思以国家和法的观念对现存的国家和法的批判.继此,马克思由分析“异化劳动”而提出了“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的自觉的活动”的命题,这可看作是他立于“现实的人”对既经认可的人当实现的“*”价值所做的本体性论证.比起从“原子偏斜”引申出人的生命存在的“*”的“个体性”或“个体性”的“*”来,把“个体性”的“*”价值的根荄归诸劳动,表现出涵淹了同一精神性状的思想在趋向它的成熟.与如此被确认的“个体性”的“*”相应,对“*”的定在的求取使马克思的带着实践意向的批判由国家和法的领域进到“市民社会”:既然“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指‘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引者注)的本质”,那末,以“武器的批判”为手段的“人的高度的革命”或“人的解放”,所要达致的便只在于“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845-1846年间,当马克思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63)中得到其“实践”、“生产力”、“交往形式”诸范畴时,“个体性”的“*”以“个人自主活动”的说法被用于洞窥历史的真相.历史作为人的存在对象使人成为历史存在物,而使人成为历史存在物的人却终是被人所创造的;“生产力的历史”固然即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而交往形式的变迁或更替也只是为着“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共产主义被认为是历史的可期待的一种人生境地,它作为“现实的运动”,被马克思归结为“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它作为“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的定在,则被马克思称为真正能够使个人“作为有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64)的那种不失本己的个人间的“联合体”.从抉发“原子偏斜”中的“个体性”的“*”的寓意,到以“个人自主活动”为枢机揭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向着国家、市民社会以至历史逐级探询“*”之定在的努力,构成他的思想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内在节律,这期间,不曾发生作为其思想生长点的元始精神性状的变异,因此也不存在价值取向和运思逻辑的易质性“转折”或“决裂”.黑格尔、费尔巴哈及其他触动过马克思心灵的思想家们,其所思所论对于马克思是切要而又决非可以径直取用的,深受其惠却终究自出机杼的思想巨匠只是在扬弃前哲或时贤带给他的一切时,才从他们那里汲取了对于他说来最值得汲取的东西.马克思曾痛切感受和为之殚精竭虑的所谓“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的问题,并没有远离我们所在的时代.倘愿对人类的当下处境做某种终极性的透视以求根治日见深重的文化疾患,也许仍须对马克思的思趣和眼光有所借重,但这可被我们瞩望的马克思应是生命化在我们的求索和奋争中的亲切而完整的思想者,而不应是被从某一片面或断面偶然化了的一尊雕像.走近马克思的“早期”,有可能使我们不那么失真地重新看到一位“人间的普罗米修斯”,这个把自己的历史观的出发点确定为“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人,其本身就是一个“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