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也这篇故事想表达的意思
子非鱼也这篇故事想表达的意思
子非鱼也这个词可以说相当相当的出名,它选自《秋水》这篇文章,全文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不明白的并非这句话的意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很好理解,我不理解的是庄子这篇故事想表达什么,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表达人与人之间无法完全的理解这层含义的话,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写后面与惠子的辩论,在写出“安知鱼之乐”之后就可以结束了.
所以我觉得庄子真正想表达的不是这样的意思.
可是与惠子的辩论,完全是在玩文字游戏,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 鱼的快乐?“ 庄子最后抓住惠子的这句话说道:”你已经知晓我知道鱼的快乐然后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 惠子想表达的是庄子非鱼,无法得知鱼之乐.但庄子故意歪曲惠子的话,认为他想问庄子是通过什么途径得知鱼的快乐的.
反正我是不明白这段辩论有什么价值,但是既然它存在了,那么这篇故事想表达的应该有更深的意思.
还有,有点评,说道这篇故事想点出“返其真” ,这个也没错,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但是即使这样,还是没有必要写那段辩论啊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两人的辩论不在同一境界上,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