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词名是什么?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问题描述: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词名是什么?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传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2.这首词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