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 课文不要原文十万火急,只有30分钟.急

问题描述:

理想的风筝 课文不要原文
十万火急,只有30分钟.急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到地上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学系,和刘老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然而,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而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这时候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被断腿钉到床上,失去了活动的*.我希望他不至于如此,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