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马援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给教师什么启示

问题描述:

东汉马援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给教师什么启示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形容视死如归的决心.
语出马援:
马援简介: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陕西扶风茂陵(今陕西扶风县)人,是当时的名将,人称伏波将军.马援长得身材魁伟,肤色黧黑,须发明朗,举止潇洒,很懂礼节.马援十二岁时父死,他不依兄长过优裕安乐的生活,独自去北疆养马驭马,发展畜牧,开发农业.当时很多宾客从四方去归附他,在陇汉间(今甘宁陕一带)有好几百户人家帮他游牧、耕作.由于他团结少数民族,因地制宜,管理有方,很快成为一个有牛羊数千头,谷菽万斛的富户.他并不养尊处优,仍过着简朴的生活,而将大部分的财产和粮食送给贫困的牧民.别人不理解他的作法,他却说:"凡集聚起来的财产,贵在救贫济困,不然,就成了守财奴!"后来,由于群雄四起,战火不断,他毅然参军,成为绥德将军.
建武八年(公元32年)他投奔识人用贤的光武帝,并协助刘秀西平隗嚣,挥师出战,使隗嚣闻风溃散而败.在破羌安陇的战斗中,他身先士率,腿肚子被箭射穿,流血不止,仍征战直到获胜,帝赐他三千只羊,三百头牛,他将这些犒品分发部下,深得将士的敬重和拥戴.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他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
马援南征时准备载回一车为民治病的薏米,打算在内地推广试种,却被奸臣诬说他搜刮民间的珍珠玛瑙.马援闻知,将薏米当众倾入水中,因此桂林出了个伏波潭、还珠洞.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冬,南方陵(今湖南常德)五溪蛮再次暴动,朝廷多次派官兵镇压不能取胜,朝野为之震惊.这时马援年已六十二岁,在外征战数十年,饱经风霜,有病在身,但他仍然请求出战,光武帝怜他年老体衰,马援却说:"老当益壮,我还能披甲上马!"他飞身上军,率军奔波在疆场上,屡战屡胜,但终因病重不治逝于征战的军旅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壮志.马援死后,奸臣们群起诬陷,皇帝偏听谗言,收回他的伏波将军封号,还不准正式安葬.其妻和家族不敢冒犯皇威,只好在扶风郡伏波村南将其草埋.
马援死后,我国南方各族人民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惟恐奸臣掘坟碎尸,便在广西、云南等地广为建坟筑墓,留下"马援冢处处多"之言.直到汉明帝时诬陷者的阴谋败露,马援的天大冤枉才得以昭雪.汉章帝刘火旦 又恢复了他的"伏波将军"称号,追谥为忠诚侯.
马援出生将门,其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赵奢.赵奢原是一个征收田税的小官,善于养马驭马,功勋卓著,赵惠文赐号?quot;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自此,赵奢的后代子孙便以马为姓.其父马仲,只作过玄武司马,管理军政和军赋.到了汉武帝时,其家从河北邯郸迁至陕西关中扶风郡,世代作官为将.这家族就称扶风马氏.其中一支辗转到福建定居,繁衍生息.有一支脉所聚居的连城四堡乡(现划归长汀县),宋明时期曾成为全国印刷中心之一.在长乐市也有聚居的马氏家族,宋代永乐十年出了个状元马乐(铎),据传他文章写的很好,宋成祖曾题一联送他:圣朝礼乐同三代,翰苑文章第一家.
至于给老师的启示,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