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辛弃疾词谈谈用典在诗词感情传达上的利弊?
结合辛弃疾词谈谈用典在诗词感情传达上的利弊?
利:用典用的好了,可以让诗词内容包罗万象,在较为短小精悍的字数中,可以纵横古今,有博大的感觉.
弊:用典过多或者用典邪僻,会给阅读的人带来很大的理解障碍,必须依靠评注等较为专业的书籍才能大概把握住诗词内涵.
其实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用典要把握住一个度.在这里举一个用典很好的例子:辛弃疾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其实这首词中,为写离别之苦,几乎是句句用典.词中先用啼鸟作为引子点名主题,纵横古今生离死别的典故,引用了5个,行文气势如虹,扶摇直上,而后止于悲,又以啼鸟收尾,回归到主题中,可谓妙极.
不过同样是贺新郎,这首词似乎并不如另外一首流传得更广:
辛弃疾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也是用典的佳作,不过主要是引用陶渊明的典故,多数人读来并不会感到太难懂.所以这首似乎更易被大众所接受,且词人自己也对这首词颇为偏爱.可能因为更直接、爽快的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读来畅快淋漓,有词中李白的洒脱之感.
就以上这两首词进行对比,其实第一首无论从结构还是抒情或者衬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来看,都非常完美,但是它引用的典故数量过多,5个,这就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我当时为了比较准确的把握这首词的内容,查了整整一个下午的资料.但是这首词在抛除了理解的障碍之外,其实在感情传达上也非常的饱满,读来感人至深.
如果单纯从用典和抒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用典其实有它的优势,但是相对而言,想要写好的难度也更高.如果掌握的不好,化用的不当,那还不如不用.但是一但掌握的适度,用的好,用典反而可以大大提高词作的艺术水平,就像议论文中加入了有力的论据,抒情文中夹杂了华丽的词句,感觉是一样的.它让诗词的内容更丰满,感情也更浑厚.为什么读辛词就会有一种非常耐读的感觉,词中感情表达饱满而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豁达、悲伤、沉郁、洒脱,这些简单的词都难以涵盖他词作中的丰富感情,大约就是因为用典纯熟,信手拈来的化用其词作之间,所以才让人回味无穷吧.
以上为某人一己之见,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