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道至简,岂是诳语?此句的出处与正解

问题描述: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道至简,岂是诳语?此句的出处与正解
想要详细的出处与正解,最好能把延伸的意思也说下.

  1.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厚德载物"、"大象无形",从不同的角度讲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载万物,兼容天下,故总体上似无"定形";由于"固无定形"而能容纳"多形",时时吞吐吸纳外来之物,以壮大丰富自己,故能看似"无形"之上,而成其泱泱"大象"……."大象无形"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点,概括其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罗万象、生机无限的伟大精神气质,倒是非常贴切的.
  古人以朴素的方式,阐明了中华文化的宏观定位和发展定向.可以说,"厚德载物"和"大象无形",正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气派,是一个有志于肩负人类历史重任的伟大民族共同体所需要、所应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风格和整体面貌.
  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这种"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底蕴和活力资源,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在很多情况下是未必自觉的)保持和发扬起来,成为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历经无数劫难而不衰败溃散,并能够取得成功和辉煌的一个重大条件.
  所谓大象者,《辞源》解释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为封建帝王的一统天下.因此,大象是一种权威,一种集权,或者说是一种对资源的有效控制.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说法,大象应该是能控制行业市场,在产品、资金渠道及生产资料方面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大象的影响力首先是看得见的,它有产品,有工作人员,还有各种类型的广告活动.但同时大象的影响力更是看不见的,它有一种魔力,无边无际地影响着每一个群体.老子《道德经》中说“大象无形”,也正好涵盖了这种意思,大象的无形之处正是对市场的绝对控制,从思维、意识到行为方面的控制.古人云:执大象,天下往.每一个人,每一个集团或阶层,都在努力寻求着合适的切入点,希望籍此能成为执大象的风云人物.
  大象无形:
  有意化无意.大象化无形!就是不要显刻意,
  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这态.
  无才能容纳万有.
  无形态无框架才能容纳一切形体!
  释义: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2.大音希声
  【发 音】dà yīn xī shēng
  【释 义】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出 处】老子-《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
  【美 学】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语自《老子·四十一章》.语出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注:“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王弼集校释》)“众”即全体,“分”即部分;人们听到的宫音或商音等,都只是部分,而非全体.意谓有了具体、部分的声音之美,就会丧失声音的自然全美.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这和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见解,以及他的“无为自化”(《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之后,庄子继续发挥了这一观点.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人籁则比竹是已”,即箫管之类,属下等;“地籁则众□是已”,即风吹□穴之声,属中等;“天籁”则“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即块然自生的自然之声,为上等.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所以在《齐物论》中,庄子又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王先谦注:“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徵,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亦犹存情所以乘道,忘智所以合真者也.”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
  老、庄这种对于自然全美的提倡,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凿的最高的艺术境界.钟嵘《诗品序》所提倡的“自然”和“真美”;元结《订司乐氏》所提倡和推崇的自然、“全声”之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提倡的“以全美为工”;徐文长《赠成翁序》所说的“夫真者,假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声必希,听斯真矣.五色不华,视斯真矣”;以及俞兆晟在《渔洋诗话序》中所说的“以大音希声,药淫哇锢习”等等,都是这一观点的引申及进一步发挥.在古代画论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见解.
  但对于音乐或诗文的声律来说,有无相生,有声和无声是相反相成、相比较而存在、相衬托而益彰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很接近于老、庄所提倡的“大音希声”的境界.不过,如果没有这之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等的“有声”,也就不会有在一定条件下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李德裕的《文章论》中,在批评“今文如丝竹□鼓,迫于促节,则知声律之为弊也甚矣”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丝竹繁奏,必有希声窈眇,听之者悦闻;如川流迅激,必有洄□逶迤,观之者不厌.从兄翰常言‘文章如千兵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盖谓是矣.”这就说得比较切合实际了.
  这是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美的观点在艺术中的反映.“大音”,指音乐本身、音乐的本源——“道”;“希声”并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人们听不到音响,“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第十四章》).这里老子用音乐本身“听之不闻”,比喻“道”既属感觉范围的对象,又不能为感觉所直接把握,从而揭示了一切美与艺术的既诉诸感性,又超越感性的特点.基于他的“无欲”观点,他认为音乐等艺术形式会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欲望,进而导致天下的不安定.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所以在音乐欣赏中,他倡导应追求一种超越对声音的直接感知的“大音希声”的境界,即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
  3.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大道至简的反面是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是广博和高深,多用来指思想、学术理论、学识、作品等.
  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的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程序的关键.在搏击较量中,出招过多就是多余无效的招数太多,有效的招数少;医生开的药方越多,就越是把握和好方法,用那些判断不准的药来试.博大精深就是没有认清实质、没有抓住关键,反而陶醉在自我制造的纷繁复杂中不能自拔.
  武术高手在搏击时总是一招制敌,击中要害,绝对不会大战300回合才击倒对手;
  高明的医生总是一针见血,药到病除,绝对不会开乱七八糟的药物骗钱;
  精明的商人一招领先,步步领先;高人指点一语道破天机,不用太多言语……
  博大精深有个明显的悖论,就是广博和高深是一对矛盾.学问、爱好广博必然不会样样精深(精通).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精力能力智慧总归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出色,方方面面都强.认真盘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会发现外表很博大,但不是方方面面都精深,只是有些方面很强很精深,其他方面都是忽悠和糊弄.
  大道至简意味者“少而精”,博大精深意味着“多而广”,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一对矛盾,是一体的两面.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可以转化的,大道至简往往要博采众长,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仅仅融会贯通又会造成新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只是基础,还不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必须再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挥动奥卡姆剃刀,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
  .
  .
  上面那些是复制的,现在的是原创的.这3个词都是论述“道”的词语,一般用于行文论理,如果是朋友用来问你,那明显是装2!然后是我自己的理解,“大象无形”,对我来说就是要求我要时刻以平正的目光看待所有事物,无论是好的坏的,既然存在了就自然有其道理在其中,用通用白话就是“存在即有理”或者“无论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大音希声”(顺便吐槽下,那个是希字不是稀字),就是说看事物时要随时思考,要有想象力,世间万物绝不会单独存在.简单来说就好像你虽然只听到声音,但你肯定知道声音不是自己发出来的,肯定有什么其他东西发出来一样,再套句白话“有人,就有江湖”这是一样的道理;“大道至简”,这不是老子的话,是某本现代经济书上的话,我的理解就是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所论述的道理都能在平常事物中存在,所以只要理解了最基础的存在规则,那么就能以此为根据推出更复杂的道理.就好像微积分是很复杂,但它的道理都是在加减乘除中推论出来的,最后还是套句白话“太极本无圆,至阴生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