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为之法而达无不为之境.求不同意见和看法?

问题描述:

以无为之法而达无不为之境.求不同意见和看法?

其实在下倒是挺喜欢这句话.不过若改成无为之心而达无不为之境似乎会更好一些.人往往以为缺乏的是选择.其实我们害怕的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正常逻辑,人会衡量利益的多少和损失的多少,做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决定.实际上我们最怕的是在利益与损失间作选择.所以如果能先一步有无为心,就会看淡损失与利益,在选择时就更从容,而应变之法也就更多,更有效.那样还有什么是不可为的呢?无为之心从何而来?难道无为之心从一开始就有的吗?```当然不会。无为之心,是一种生活的观念。这种观念,看法,或者选择,显然不可能是空中楼阁,一定需要有所经历。你首先遇见了困难,才知道用方法,使用了方法有成功有失败,最终才会明白如何去看待成功与失败。无为之前,先是有为。有为之心是所有人一开始都会有的想法。谁在一开始接触到事,都是希望把事情做好的。但是随着做的多了,你才有了总结和经验。才知道了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对事,成功率最高。当然所有的经历都是个人的,别人的经验对你可能会无效。怎么来理解呢?老子说无为,孔子说有为,强迫孔子接受老子的观念,或者强迫老子接受孔子的观念,最终你只能得到两个白痴。他们各自的经历让他们选择各自的人生处世方法和观念,这些都是配套的,与他们的身份,阅历,地位与未来的历程,人生的立场相辅相成的。哪有用之四海而皆准的处世之道呢?另外感觉上阁下可能会走入一种误区,有为无为也好,什么其他的也好。有句话叫格物致知,必先格物方能致知。阁下把玩一句话若有生活为积淀,则可发觉此话的精妙有趣之处。若先致知然后格物,虽也不能说错,但是道理未免空泛,而我国先贤又多,有正着说的,有反着说的,有正着正理解,反着反理解的,岂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积极的去实践,在决断的关头再反省自身何以如此,才是人生成长的真谛。读书不求甚解最妙,做事雷厉风行之际兼顾三省吾身则好。道理都是这样,说穿了总似不知所云,见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