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1.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2.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同,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3.“ 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于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5.“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阳货篇》)6.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
英语翻译
1.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
2.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同,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
3.“ 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于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
5.“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阳货篇》)
6.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
1.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从前,天子身边设有直言相劝的谏诤的臣子七人,即使天子一时触犯王道没有德政,也不会失去他的天下;诸侯身边设有谏诤的臣子五人,即使诸侯一时触犯君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封地;卿大夫身边也设有谏诤的臣子三人,即使卿大夫一时触犯臣道,也不会失去他的乡邑.一般的官吏若有谏诤的好友,就能保住一个美好的声誉;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他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中.因此,做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为人臣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所以,只要是不义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人做的,都要大胆地直言相劝.做儿子的如果一味盲从父亲的命令,那又怎能称为孝子呢?
2.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3. 父母的做法,如果对了就听从,如果不对就告谏,如果告谏无用,就按自己的想法做.只听从而不告谏,不孝顺;只告谏自己的想法,而不听从父母之言,也不孝顺.孝顺在于告谏父母,善于表达而非争辩.争辩的人,由此兴起作乱.
4.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5.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6.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做法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