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正面(面对地球的一面)为何也有环形山众所周知,月面的环形山多半是因小行星的撞击而形成的.在地球上我们永远都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因为月球的正面一直朝向我们.但是月球的正面也有环形山呀?请问它是由于怎样的撞击才能形成呢?难道小行星会绕过月球的背面,然后撞击其正面?

问题描述:

月球的正面(面对地球的一面)为何也有环形山
众所周知,月面的环形山多半是因小行星的撞击而形成的.
在地球上我们永远都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因为月球的正面一直朝向我们.但是月球的正面也有环形山呀?请问它是由于怎样的撞击才能形成呢?难道小行星会绕过月球的背面,然后撞击其正面?

月球可能是地球分裂的

— —! 这些小天体 很少会直直的撞上你
过程是一个缓慢的 小天体路过大天体时 会被大天体的引力俘获
他的轨道会发生偏差 如果他的运行速度足够快 那他有机会逃离
速度慢一点的 如果能跟引力抗衡的 那他围绕你运行
速度再慢一点的 轨道会慢慢的靠近大天体直到与他相撞,这个过程一直做圆周运动 围绕大天体 所以撞在哪都是可以的
你可以拿一根绳子栓一颗小球 然后绳子的一端夹在手指之间让他圆周运动
随着绳子缠绕在手指上小球会越来越靠近你的手指 大概就是这样一种运动状态

你的想法很有意思。不过要知道月球质量是地球的1/6 。对于小行星等小天体来说引力也不小。所以小天体撞击月球不一定是直线,只要在它引力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撞击。

为什麼要绕过背面呢,月球是以球体。落到哪裏就撞哪。

你说的有部分是对的,月球的脱离速度很小,但陨星可以“擦”过地球到达月球,或是被月引力俘获。而且在宇宙早期,月球比地球固化地早,当时月球的转速比现在快得多,经过几百亿年的“地~月系统”互相“刹车”才到了当代速度。

一种说法是陨石撞击,一种说法是火山喷发
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为月球南极附近的克拉维环形山,直径230千米,小的月坑直径只有几十厘米甚至更小。直径大于1000米的月坑总数达33000个以上。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更多。
阿基米德环形山,奥托里克环形山和阿里斯基尔环形山,是雨海中比较大的三个环形山,阿基米德环形山的直径有80千米。古代天文学家在给月球上的山川起名字时,规定了月球上的山用地球上的山名,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思想家的名字来命名。这一规定沿用至今。环形山的构造十分复杂,种类也多。但是按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来划分,基本上可分为古老型与年轻型两类。古老的环形山很不规则,大多已经坍塌,而在它的上面重叠着圆形的小环形山及其*峰。这些高高在上的环形山都是比较年轻的山 。
关于环形山的形成,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
其一,月球形成不久,月球内部的高热熔岩与气体冲破表层,喷射而出,就像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它们起初威力较强,熔岩喷出又高又远,堆积喷口外部,形成环形山。后来喷射威力减小,喷射堆积只在*底部,堆成小山峰,就是环形山中的*峰。有的喷射熄灭较早,或没有再次喷射,就没有*峰。
其二,流星体撞击月球。1972年5月13日有一颗大的陨星体在月面上撞成一个有足球场那么大的陨石坑。撞击时引起的月震,被放置在月面的4个月震仪记录下来。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30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洗刷与激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
许多环形山的周围都呈现放射状斑纹结构,这种环形山至少在60座以上,如第谷,哥白尼,开普勒等环形山,都有形状不一,长短不同,条纹数量互异和亮度也很不一致的辐射纹。1968年美国的“勘测者”7号月球探测器,拍下了第谷环形山的一些辐射纹。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共有12条,它们穿过山脉,月谷,也横越月海,其中最长的一条辐射纹竟长达1800千米,最宽的一条有20千米宽。
辐射纹怎样形成的?多数科学家认为,火山喷发或者大的陨星体撞击月球表面时,岩石以及岩石粉末等被抛向四周。后来,这些物质逐渐回落到月面而成为辐射纹。由于它们的反照率比较大,所以看上去显得格外明亮。 这是月球表面那些奇异的辐射纹。月亮看上去很像一个铅球。可是谁的巨手可以将它托举起来再推出去呢?宇宙充满了神秘,无以数计的星球的诞生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穷究不尽的问题。荒凉的月球与人类的长久存在有关联 “阿波罗”飞船从月球传回地面的月球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陨石坑

在月球形成的初期其实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是不等的,自转比公转快,所以当时我们如果在地球上看起来,月球不是始终以同一面正对地球,我们能看见它有转动的,后来由于地球潮汐力的制动效应,月球的自转被拖慢,最终变成自转...

从小到大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