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用了马基中的什么原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用了马基中的什么原理
用了: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8.人的价值原理.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①建言:立言. ②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③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④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⑤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⑥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⑦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意思: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的人听见“道”,会马上亲身实践.中士的人听见“道”,会将信将疑不一定回去实践.下士的人听见“道”会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正是因为下士的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所以古人提出:明白“道”的人好像很愚昧,修“道”的人好像是在退步,平坦的生活道路好象那样坎坷.(这里大家可以参考道德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上德的人虚怀若谷,持白守黑,广德不盈,不立不施,不矜其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世界上最大的方正是没有边角,最大的容器是没有形状可言,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大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大道隐微而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唯有“道”善于生化万物,并使万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