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狂"的成语
带有"狂"的成语
孔子主张以仁为德,孟子主张仁政!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的学说要点
心性论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属於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於禽兽之处,这种「异於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於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次之,君为轻」,认为*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苦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肾使能」.
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