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死(历史人名)的死重于泰山,因为————————————
————————————的死(历史人名)的死重于泰山,因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最早出自于《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任少卿书》: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仆虽怯弱,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亦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意思是:我的先人,没有获得剖符、丹书的功劳,(所谓剖符、丹书,是古代国君给立了大功的臣子的凭证.剖符,把竹符分作两块,君臣各执一块,上面写着同样的誓言,表示永久信任;丹书,把誓词用朱砂写在铁制的契券上.有这种东西的功臣,其子孙若犯罪,可获赦免.)他们只是掌管文献、史籍、天文、历法一类的事情,近乎占卜、巫师之间的官,就像乐工、优伶一样被畜养着而受到世俗的轻视.假如我伏法被处死,就像九牛身上失去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两样呢?世俗之人是不会把我的死同死于节义的壮士相提并论的,只是认为我智虑穷尽、罪恶极大,自己无法解脱,而终于被杀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自己的建树本来就被人轻视所造成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死的意义不同啊.……我现在虽怯懦苟且地活着,但我也懂得死节与苟活的分别.为什么自己甘心受辱呢?奴仆婢妾等人都能下决心自尽,而我为何又如此不得已呢?我这样忍辱偷生,幽禁在污泥浊壤中甘心忍受的原因,就是怕理想不能实现、庸碌无闻地终了一生,而文章著述不能流传后世啊.
评述:在司马迁的人生抉择中,他首先想到的是泰山,泰山早已深深地植根在了他的心中,伴随了他的一生.是的,司马迁早年对泰山的喜爱,再加上先父临终的遗恨,使他对泰山的崇敬之情刻骨铭心.遭到李陵之祸后,他的痛苦心情无以复加,“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每想到这一屈辱,大汗就湿透了衣衫.但他却不断以“重于泰山”来激励自己,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来,终于完成了著述大业.而他所著的《史记》,被称作“无韵之《离骚》,”在我国史学、文学与文化精神史上永远闪烁着光芒.今天,“重于泰山”已被作为崇高的境界引入人生哲学,这种不畏艰难和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始终在激励着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民族气质,强化着凝重深沉、坚忍不拔的泰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