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述评中世纪基督教的儿童观?
简要述评中世纪基督教的儿童观?
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活动的时间.学生们*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宗教文化统治一切,教会具有绝对的权力,教皇是最高统治者,基督教思想儿乎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活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在中世纪,随着基督教会的宗教观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形态的精神支柱,“原罪说”、“禁欲主义”、“蒙昧主义”、“文化专制主义”等思想大行其道,在教育领域,基督教会获得了教育的垄断权,并提出了服从宗教信条、教义的儿童观.这一时期,在家庭教育中,教会极力倡导 “性恶论”的儿童观,认为儿童生来是“有罪的”.
基督教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奥古斯丁甚至声称,在上帝面前,没有人是纯挣无暇的,即使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也不例外.①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应该听从教会的训诫,敬畏上帝,实行禁欲;应当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采取严厉措施来制止这类表现.与“性恶论”的儿童观相并存的是“预成论”,“预成论”认为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仅在于身体的大小与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己.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在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中世纪,教育不仅陷入最黑暗的时期,家庭教育同样没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