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思想是什么
鲁迅的思想是什么
鲁迅的思想核心是“立人”\x0d鲁迅无疑是一个思想上的超前者,也是一个思想深层怀有巨大痛苦的灵魂.纵观鲁迅一生,以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为参照物,可以看到他对现实中的思潮几乎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也正是每一个真正独立的思考者(而非具备超凡个人魅力的"卡里斯玛")所必需的先决条件.鲁迅个人与时代主潮之间,象两条彼此深有关联,但交叉处也不多的曲线.\x0d鲁迅永远在两个命题之间撕扯自己的灵魂.作为弱国的子民,他首先希望自己国家的强盛.幼年家道中落给他留下极深的阴影,使他也一直采用这种视角去看国与国的关系.这种视角本身并无所谓对错,而且,那时主动采用这种视角来看待国际世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倾向.所以,鲁迅的这个倾向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始终缠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一种心理.因此,所有的"拿来主义"也好,"师夷长技"也好,无不打上深刻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烙印.但鲁迅不同他人之处,就在于除此之外,他同样关心的那种超越功利层面的价值.\x0d鲁迅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思想主要关注在"立人"的*层面.此时他的关注,充满了朝气蓬勃的青年气象,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乐观倾向.尽管如此,鲁迅此时的起点是很高的.由于在江南路矿学堂等处所受的自然科学训练,使他对西方物质文明及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有较多的了解,对于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有着很高的评价与期待,这使他对中国历史的梳理与追问,都有着独特的视角.同时,此时他的知识结构里吸收了较多的俄国、东欧弱小国家的文学作品,以及德国作家的思辨作品,使他既对弱国、弱民,有了先天的同情,也使他拥有着不可再得的穿透力眼光.这时期的"立人"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与此时风起云涌的革命呼声,鲁迅的目光不局限在现实的层面,而是从不那么功利的角度,切入人的精神与价值层面,强调人的个性价值与精神*.这在当时不仅是庸众所不能理解的,即使是革命者,也不能把自己的精力从具体斗争中抽脱出来,关注国民的思想启蒙.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斥革命者不从事启蒙,这样从现实功用出发的指责如同反问鲁迅为什么不行刺一样无稽(当然,从鲁迅的主体心理角度,探求他的心态是否临事懦弱,有助于我们更深切地理解鲁迅的心理、感情和思维状态),但鲁迅此种声音的存在可以让我们发现那个时刻的声音是多声部的.另外一点就是,鲁迅此时对个体的价值、*的张扬与他所最终希望达到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功利目标,是非常复杂的纠缠在一起的.在这里很难令人信服地说清楚,鲁迅强调个体价值、*,到底是不是以国家富强为最终指归.但鲁迅此时在论述中是两者并重的,甚至他对个体价值等的强调还要更突出一些.\x0d1911年辛亥革命,让鲁迅获得了一个反思的机会.革命成功背后的现实,让他体会到失败的阴影,而这种似乎怎么也走不出的失败与失望的笼罩,正给予了鲁迅另外一种思考的深度,虽然这要以他精神上的痛苦为代价.这种思考的角度,就是鲁迅特有的悲观主义.它几乎无时不体现在文字中.那两极悖论之间的撕扯,那无处可去的彷徨,那从渴望成为英雄(《摩罗诗力说》)到承认非英雄(《呐喊·自序》)的过程,那作为先驱者的寂寞与自己曾一时寄予希望之民众间的均不可依靠,都在鲁迅的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1979年前,学界多以"虚无主义"等概念轻易否定与习惯的所谓"乐观主义"思维模式不同的思想,而拒绝张开眼,看更深刻的人生的悲凉.鲁迅的这种情绪,与五四文学那感伤情绪的笼罩有所关联,但已经进入到自我绝对性的怀疑,对一切终极价值的怀疑.所以90年代的有些学者以"无赖"命名鲁迅,有一种片面的深刻.\x0d1927年后,鲁迅慢慢开始左转.毫不客气的说,这是中国最深刻、最痛苦的灵魂所遇到的一次公开抢劫.他的左转,有着功利主义暗影的缠绕.总是独自面对"无物之阵",总是不抱任何希望地去做,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总会觉得难以为继.一个老肩住"黑暗的闸门"的人,老在视野以内看不见光的人,对于光的期待,势必更强烈一些.一个年近半百的孤独老人,无论是从自己对被压迫者的同情,还是从对"清党"历史的所见所闻,对当时被打压的政党怀有本能的好感;一直寂寞的战斗,也使那种表面上的"同志"、"组织"给予他很大的温暖之感.因此,鲁迅的没有坚持,似乎不太应该苛求,相反,我们倒应该为他肩住黑暗闸门已有那么长时间而惊讶.但我们仍然不得不痛惜,痛惜这个中国最深刻的灵魂之一如此轻易的向所谓的乌托邦和历史理性交出了自己,从而没有达到依20年代他的表现本应达到的更高高度.尽管他也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命题,比如对"奴隶总管"和"革命工头"的批判就与《野草·影的告别》中说的"有我所不愿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相呼应,但总体上,他的文章较多的涉及意气、政见和现实,缺少20年代文化意味上的鞭辟入理.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危机使得世界上大批知识分子左转,布尔什维克有效的组织和诉诸于历史理性的信念,也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大量左转.但他们均如同浮士德一样,在交易里失去了最不该失去的东西.\x0d鲁迅的思想,如果说还有不足,那么就在于因为自己知识结构所限,对于英美*主义思想,所知非常有限.这使他终生疏远着胡适等人,也使他的*观比较多地停留在强者的*,积极的*.这种*观由于先天的缺陷,对于如何落实到普通民众的*保障,缺少建构的力量.而鲁迅的这种*观与*的"贵我"、"勇斗"的思想,在基调上是暗合的,这种*理念也成为49年后中国的指导思想,由于没有消极*的平衡,带来了不小的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