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那些句子可以表现出来.

问题描述: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那些句子可以表现出来.

没太看懂楼主的意思,如果下面的不是楼主要的,就请楼主详细说一下你想表现什么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