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如烹小鲜”你如何理解?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问题描述:

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如烹小鲜”你如何理解?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大概300字左右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
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皆能为我所用.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把握火候,做到骨刺、鱼肉二者兼顾,既要把骨刺炸酥,又不能让鱼肉焦糊.这一道理用在治国上,就是要求统治者应掌握法律这一火侯,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官员(骨)和人民群众(肉)的关系,既不能是无*主义,也不能任凭*官员利用职权去贪赃枉法,伤害人民.
另引用作者对《道德经》二十章的一些理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和“阿”,都是表示应答的词语.“唯”表示尊敬的应答,相当于“是”.“阿”表示不尊敬的应答.只因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同了.这是说,无道社会人们所关心的都是皮毛的小礼小节,而这些礼节所规定的也只能是表面现象,根本改变不了人们内在的心灵.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教统治下,尽管都是表面现象,但是还必须学,必须做.不知“礼”就会遭到别人的侮辱.在“有礼”的社会里,说话做事须时时小心,步步留神,稍不注意,碰上 “懂礼”的人,就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要了你的性命.不行“善”就得不到外界的赞誉和认可,因而一生无名无利.但是,倘若你“懂礼”、“知善”,只要有了“礼”和“善”的面具,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名利也会向你招手.于是,人们为了追求名利,都去学“礼”、行“善”,反正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管它真和假.在无道的社会里,只有无理霸道、奸诈机巧的人才吃得开、行得通,真正的善人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欺压的对象.因此,人心不古,社会纷乱,道德日趋没落.处在这样的社会里,谁还关心内在的心灵呢?于是心灵荒芜了,像是无边无际的沙漠.这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缘故.人们所害怕的是无名无利,也正是名和利,才使得人们荒芜了心灵,而心灵的荒芜才是真正可怕的呀!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熙熙:欢乐、高兴的样子.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牛、羊.儽儽:在道境中飘浮不定的感觉.
众人熙熙,是欢乐于名利,他们一旦取得了一点点小名小利,就沾沾自喜,那种高兴劲儿,就像是吃了帝王赏赐的大肉——乐于利;又象是陪伴着帝王在春天里登台观景一样——乐于名.尽管他们时时在遭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反而不知不觉,醉生梦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众人皆追逐于外,而我独守于内,像一只小船,停泊在心灵的港湾,没有远航的征兆.又像一个还不懂事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遨游于宇宙,像是找不到归宿——沉浸于大道之境,是最美好的精神归宿;众人都欢乐有余,只有我独处于心灵的家园,像是连自身也遗忘了——观赏妙景,享受心灵的无限*;我是多么的愚昧呀,总是和大道混为一体,不敢有一点私心杂念——一切按规律办事,不敢偏离大道去随意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