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要沿着南北方向开凿运河
为什么人们要沿着南北方向开凿运河
中国开凿运河也很早,广西灵渠凿成于公元前214年,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除灵渠外,我国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一条著名的运河,就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历史上,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
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
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