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简述

问题描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简述
注意!重点是谈谈对“知天命”的认识!

  谈谈“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里有两处讲到“五十”,一处讲到“天命”.《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合而观之,大约可知“五十而知天命”之意.盖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知天命”落实于“畏天命”,由此“可以无大过矣”,此即孔子“学易”之用心所在.然而,若“畏”了以后什么都不做,落得“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亦为孔子所看不入眼.是以“五十而知天命”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即明白其间区别也.
  还可看看《论语》他处所说.《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里“天”、“命”均同“天命”.一云“其如命何”,是人不胜天;一云“其如予何”,是天命授人,仍系前述之有所不为与有所为也.后一方面,有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云:“天命者,《说文》云:‘命,使也.’言天使己如此也.”“五十而知天命”乃接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言.我曾说,“三十而立”是知道了有什么该做,“四十而不惑”是知道了有什么不该做.这样一反一正的意思,体现于孔子整个人生自述之中.“五十而知天命”则深入一层,归于使命或命运.及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来亦不离此.
  孔子讲“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时,还没活到“五十而知天命”;《淮南子·原道训》载“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好像正与孔子的话对应而言.五十岁前那样期待,五十岁时这般反思,不该做的是否没做,应该做的是否做了,于此回顾之际,明明白白.我心仪古人,当初做不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现在却可说“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沽酌集》出版,便联想到‘沽酒市脯不食’的夫子之言来.我们对于老夫子未必视若圣明,但也断不愿与之‘对着干’,而足下自斟独酌,细加品味,岂非有点乐此不疲的模样?”先生已归道山,写此一节,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