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为什么会分裂成韩、赵、魏三国?如果不分,秦国还能灭6国不?

问题描述:

晋国为什么会分裂成韩、赵、魏三国?如果不分,秦国还能灭6国不?

《战国策》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三晋合则秦弱,三晋离则秦强.晋国是春秋时代综合国力最强的诸侯,没有“之一”.所谓的春秋五霸之说纯属后世的附会,春秋之霸者仅齐桓、晋文.晋文公奠定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期间即便有楚庄王后期的崛起,并不能改变晋国长达百年的辉煌,楚庄一死,人亡霸灭.秦穆公、宋襄公就纯属闹剧.崤之战、泓水之战的战败,他们二人根本无缘五霸.
晋国曾经多次可以避免分裂,却又一次次失之交臂.
晋文公之后,首先强盛的赵氏.正史认为,秦也是赵氏,虽是同宗,但已出五服.赵衰谦和,赵盾强悍,辅佐四朝君王,因为赵同、赵括兄弟的失策而走向毁灭.可以断定,在赵同、赵括生前,赵氏在晋国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如果赵氏再连续出一代英主,比如郑国的子罕、子展、子皮,鲁国的季成子、季文子、季武子,使晋受赵氏恩惠,晋国极有可能衍化为赵氏世袭上卿,如齐国的陈氏、郑国的罕氏、鲁国的季氏、卫国的南氏.有一家最大,国家往往不会分裂,也可以避免了晋国由诸卿大夫轮番执政的局面.
赵氏是由晋景公灭掉的,景公旨在废侈卿,启用诸姬兄弟.晋景公提拔栾氏、郤氏、韩氏,命这三个由晋宗分封出去的公室来巩固晋国的统治.然而晋厉公的唐突,让晋景公经营化为乌有.当时,栾氏执政,郤氏当盛,而厉公宠幸奸佞,刚愎自用,不但不去调和栾氏、郤氏的内斗,反而挑拨其中.最终厉公灭郤氏,栾武子弑厉公,杀诸姬大夫,其意在保栾氏宗庙.厉公晚年的刻薄寡恩,使得姬姓贵族自相残杀,宗庙顶梁柱坍塌大半,无异于自毁长城.
晋悼公,晋国的又一位雄主.悼公上台伊始,启用韩氏为政,其意非常,提拔大量忠于晋宗的落寞贵族为大夫对抗六卿,功勋卓著的又升为卿,比如赵武、魏绛,后又令栾黡掌握重兵,无形之中剥夺六卿主宰晋国的大权.
悼公早亡,生儿不像贤.晋悼公却给平公留下了很强的统治班底,庞大的大夫阶层加上长寿的韩起.百密一疏,悼公错爱韩起.平公奢侈腐败,昏聩平庸,六卿投其所好,他的一生都在享清福,却遗祸子孙.因为他的无所事事,让曾经忠于他的大夫纷纷倒向了六卿,成为六卿的家臣.韩起对匡扶宗庙兴趣不大,此君在赵武死后,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与范鞅比阔,平公也不闻不问,糟糕的表现让他在大臣面前实在没多少威信.
韩起死后,上大夫祁氏、羊舌氏被灭,晋公室再遭重创.前513年,范鞅铸刑鼎,明确规定条条国法,并极力维护卿大夫的既得利益,要国人依法行事,国君、正卿的权威下跌,晋国离心力加大.也确定了晋国统治者的潜规则:谁的实力最强,谁就最牛.
前493年,赵鞅执政,力图改变范鞅制定的国策,并彻底攻破范氏、中行氏,将范氏、中行氏奉于晋宗,使得晋定公有了部分与强卿扳手腕的资本.其二,此人加强晋国的*集权,致力避免国家分裂,改革田亩制,缓和阶级矛盾,使得混乱了几十年的晋国再度振奋.国家大权集中于赵鞅之手.连孙武都预言,晋国将归于赵氏.可惜,赵鞅没有那份野心.赵鞅之后的历任正卿都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可见其对*机构的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眼见晋国将有可能实现统一蜕变.
赵鞅死后,知瑶执政.知瑶贪而不仁,伙同赵无恤、韩虎、魏驹弑晋出公,吞并范氏、中行氏,实力大增.利用职务之便,控制朝政.又伙同韩虎、魏驹,欲灭赵氏.赵氏将灭之际,韩、魏反叛知氏.最强的知氏灭亡,赵无恤执政.
三晋之后求同存异,赵无恤、魏斯都是一心为家而又稳重的大政治家,三晋团结非常,论实力,三晋中谁也灭不了谁,论传统,三晋有上百年合作的历史.每每有国政,三家宗主磋商,完全架空了晋幽公.晋人只知有三家,不知有晋侯,到此三家分晋才终成定局.而三家的封邑、城池与诸侯相当,衡量国力的是经济、城池、战车数量,三晋提前开发,城池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军事强盛(前529年,晋国出兵卫国,兵车4000乘,此外中行吴还在率领晋国的另一支精锐部队在作战,如果兵制与秦国相同,秦国统一前夕总兵力也不过5000乘.)客观上各有着独当一面的战斗力.可见春秋后期晋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这得益于晋国内部异常残酷的竞争,适者生存.
三晋初分,互不侵扰,且经常在战略上共同进退,一致对外.尊王攘夷的晋国向外扩张,威力可想而知.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前期,三晋难逢对手.因为魏国的抑赵国策,加之魏武侯和魏惠王对赵国战略的失策,逼得赵国和魏国反目,三晋窝里斗,才使得秦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魏国称霸时,也只有赵国对魏国的威胁最大,魏国把西河的精锐部队调到北方,去跟赵国拼命,减轻了秦国的压力.若非赵、魏反目及时,秦国被灭的可能性极大.之后的几十年里,赵国勾结齐国,联合抗魏.三晋长期的内斗,自废武功才使得秦国能有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