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有什么主要事迹啊.
徐霞客有什么主要事迹啊.
徐霞客,原名:徐弘祖,别名:霞客,振之,明万历十四年(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3月8日),汉族,明代散文家、地理学家.籍贯: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 .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年二十二弃科举,遍游名山大川,足迹所到,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等十七省,备尝艰险,将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志在考其形成、水文、地质、植物.死后由季梦良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自22岁起出游.30余年间,东涉闽海,西登华山,北及燕晋,南抵云贵两广,游历了今日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他在旅行中备尝艰险,遇盗被劫、绝粮乞食,均未挫其意志.观察所得,按日记载,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1]
徐霞客 - 人生阶段 徐霞客旅行路线图
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2]
徐霞客 - 代表作
主要著作《徐霞客游记》、该书科学成就卓著,对岩溶地貌的分类研究比欧洲人早150年,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 - 成就
徐霞客纵游举国南北,跋涉了许多前人未到的荒野地区,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尤其对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记录,包括溶洞分布,石钟乳、石笋、溶沟、石芽、石梁成因都有详细的考释,是举世第一人.同时对长江源头作了考察,纠正了古代文献对“岷山导江”的错误论断.[3]
徐霞客 -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中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徐霞客 - 故居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明末遭 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 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拨款 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 二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 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 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 “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 岩标本.第二井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 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额画像,陈列当代书画 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近年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 风光照片.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