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挑战权威的事例不要太老套的
敢于挑战权威的事例
不要太老套的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是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挑战权威 发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10年历经艰辛坎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
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比萨斜塔实验”;
哥白尼挑战托勒密,提出日心说;
爱因斯坦挑战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