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下士未篡时.白居易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问题描述: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下士未篡时.白居易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白居易为什么会写这句话?当时被误会了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下士未篡时.”出自白居易的七律组诗《放言五首》之三,全诗如下:
《放言五首》(之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五首》的诗序介绍了这组七律诗的写作背景: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根据序文可知,这组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在被贬谪去江州(浔阳)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组诗之作.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因上书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当年六月,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放言五首》诗奉和.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两句诗需要和尾联两句连起来理解,其意思是: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这几句是从反面说明识别事物的真伪优劣需要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