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的发明故事如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如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要短!

问题描述:

科学家们的发明故事
如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
如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要短!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然而,能够立即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却只有电灯.因为电灯的好处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又有一轮太阳,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夜物制约了.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爱迪生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
爱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走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此时,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
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天,天气闷热,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面,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也许千篇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
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一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常百姓家.
牛顿的故事
依撒克·牛顿(1642-1727)英国科学家.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在光学、热学、天文学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在数学方面又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
牛顿,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国.他爸爸是个自耕农,在他出世前两个月就死去了.他两岁起就跟着年迈的祖母过着贫困孤苦的生活.
牛顿在12岁的时候进入格兰镇小学读书.他从小就非常热爱科学,经常制造一些灵巧的小机械.他自己制作了一个小巧的水钟,是仿照沙漏的作法制成的.用一个小水池,使池中的水缓缓流出,水面逐渐降低,水面上的浮标就跟着逐渐下降,于是带动指针转动,指示时刻.
放风筝,是孩子们都喜爱的游戏.聪明的小牛顿更玩出了新花样:一天晚上,他把一只纸灯笼系在了风筝上放到天空.许多看见了空中风筝的人,都叫起来:“彗星!”当人们知道天空中闪亮的是风筝上的灯笼,才恍然大悟了.
牛顿是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在学校里,当他受到大同学的侮辱时,他总是拼命反抗.他常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带领牛顿登上科学群山那一个又一个巅峰.
牛顿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常常会忘记自己和别人的存在,陷入一种“痴迷”的状态.
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当他走出房门去拿酒时,忽然想起关于月球轨道的运算,于是就把请客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自顾自地忙着计算起来.朋友知道牛顿的脾气,只好自己吃掉了盘子里的鸡,把骨头吐在了桌子上.牛顿终于计算完了,这才想起请客的事.走回桌前一看,鸡只剩下了骨头,他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还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
尽管牛顿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仍然十分谦虚.他曾这样说过:“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法国17世纪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要远一点儿,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在英国乌尔索普牛顿老家的花园里的那棵苹果树,一直被精心地保护着.1820年,这棵树死后,被分成好几段,分别在英国皇家学会等处保存了起来.这棵与科学结缘的苹果树,不仅留有牛顿严谨学风的印记,更流传着牛顿谦逊的美德.
阿基米德的故事
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
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在家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E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来到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量.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