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导线截面积与载流量的估算口诀是怎么回事?(一)二点五下乘以九,往上减一顺号走. 三十五乘三点五,双双成组减点五. 条件有变加折算,高温九折铜升级. 穿管根数二三四,八七六折满载流. (2)10 下五,1 0 0 上二. 2 5 ,3 5 ,四三界. 7 0 ,95 ,两倍半. 穿管温度,八九折. 裸线加一半. 铜线升级算. 这两个算出来的结果也相差太远了吧?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这两个导线截面积与载流量的估算口诀是怎么回事?
(一)二点五下乘以九,往上减一顺号走. 三十五乘三点五,双双成组减点五. 条件有变加折算,高温九折铜升级. 穿管根数二三四,八七六折满载流. (2)10 下五,1 0 0 上二. 2 5 ,3 5 ,四三界. 7 0 ,95 ,两倍半. 穿管温度,八九折. 裸线加一半. 铜线升级算. 这两个算出来的结果也相差太远了吧?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一般多以第二种方法来计算,第一种不知是以什么材料的导线为基准来计算,如安铜芯线来计算的话也差不多,如第一种算法,2.5的线是2.5×9,第二种算法,2.5×5×2.其实在实际应用中,同样的线,在用在不同的环境里,有时安全载流的差异也是较大的.下面把第二种口诀算法给你大致说明一下: 说明一点,这个口诀是以铝芯绝缘线、明敷在环境温度25℃的条件为准. 十下5,百上2; 二五、三五,4、3界; 七零、九五、两倍半; 穿管、温度、八、九、折; 铜线升级算;裸线加一倍. "十下5" 是指截面从10以下,截流量都是截面数的五倍,如2.5的线其允许电流估算为5A*2.5=12.5A; “百上2” 是指截面100以上,载流量都是截面数的二倍,如150的线其允许电流估算为2A*150=300A; “二五、三五,4、3界” 是指截面25与35是四倍与三倍的分界处,25属四倍的范围,但靠近向三倍变化的一侧,它按口诀是四倍,即4A*25=100A,但实际不到四倍(按手册为97A),而35则相反,按口诀是三倍,即3A*35=105A,实际则是117 A.不过这对使用的影响并不大.当然,若能“胸中有数”,在选择导线截面时,25的不让它满到100A,35的则可以略为超过105A; "七零、九五、两倍半" 是指截面在70与95之间的载流量都是截面数的2.5倍,如2.5A*70=175A. “穿管、温度、八、九、折” 是指若是穿管敷设(包括槽板等敷设,即导线加有保护套层,不明露的),按上面计算出电流后,再打八折(乘0.8).若环境温度超过25℃,应按计算后再打九折(乘0.9). 关于环境温度,按规定是指夏天最热月的平均最高温度.实际上,温度是变动的,一般情况下,它影响导体载注并不很大.因此,只对某些高温车间或较热地区超过25℃较多时,才考虑打折扣. 还有一种情况是两种条件都改变(穿管又温度较高),则按上面计算出电流后打八折,再打九折.或者简单地一次打七折计算(即0.8×0.9=0.72,约为0.7).这也可以产是“穿管、温度,八、九折”的意思. 例如(铝芯绝缘线): 10平方毫米的, 穿管(八折), 40安(10×5×0.8=40). 高温(九折), 45安(10×5×0.9=45). 穿管又高温(七折), 35安(10×5×0.7=35). 95平方毫米的, 穿管(八折), 190安(95×2.5×0.8=190). 高温(九折), 214安(95×2.5×0.9=213.8). 穿管又高温(七折), 166安(95×2.5×0.7=166.3). “铜线升级算;裸线加一倍” “铜线升级算”,即将铜导线的截面按截面排列顺序提升一级,再按相应的铝线条件计算. [例1] 35平方毫米祼铜线25℃.升级为50平方毫米,再按50平方毫米祼铝线,25℃计算为225安(50×3×1.5). [例2] 16平方毫米铜绝缘线25℃.按25平方毫米铝绝缘的相同条件,计算为100安(25×4). [例3] 95平方毫米铜绝缘线25℃.按120平方毫米铝绝缘的相同条件,计算为192安(120×2×0.8). “祼线加一半”,即按上面计算电流后再加一半(乘1.5).这是指同样截面的铝芯绝缘线与祼铝线比较,载流量可加大一半. [例1] 16平方毫米祼铝线, 96安(16×4×1.5=96). 高温, 86安(16×4×1.5×0.9=86.4). [例2] 35平方毫米祼铝线, 150安(35×3×1.5=157.5). [例3] 120平方毫米祼铝线, 360安(120×2×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