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 读后感 500字左右
孔子世家 读后感 500字左右
读《史记之孔子世家》有感——流水人生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弟子们让孔子快跑.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平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