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大学》节选的全篇课文翻译

问题描述:

高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大学》节选的全篇课文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之所以说整治家庭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对于他们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怜悯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们认为怠慢失礼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在少见!因此有句谚语这么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子女的毛病,(贪得之人)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庄稼长得茂盛.”这就是说不搞好自身修养,就无法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之所以说的使天下归于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国家,原因在于,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面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者,下面的老百姓就会尊敬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关怀体恤失怙的孤儿,下面的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获得民众拥护就能取得国家,失掉民心就会丧失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行,拥有了美德这样就拥有了民众,拥有了民众这样就拥有了土地,拥有了土地这样就有了财富,拥有了财富这样就可以用于各种用途,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