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的色彩》案例简析求解

问题描述: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的色彩》案例简析求解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课文以一群小鸟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为引子,讲了在小燕子眼中春雨是绿色的,在麻雀眼中春雨是红色的,在小黄莺眼中春雨是黄色的.课文意在引领学生感受春天来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上姹紫嫣红,生机勃勃.课文的插图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图画,插图上有一句泡泡语:“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课文简短,内容浅显,语言富有童真童趣.有一位教师围绕“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进行了如下教学:
生: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
生: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教师出示课件,草儿一句配有草地的图片,柳树一句配上柳树的图片.】
师:再来读一读小燕子的话.
【如此一般,教师以同样的问题引领学生读了小麻雀和小黄莺的话.】
师:亲爱的小朋友,我本身是无色的,透明的,【老师补充,就像我们喝的白开水一样,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但我能给大地带来万紫千红……简析:上述案例,相信每位听课教师听到“春雨的自述”这一环节时,心里一定都有疑问,这是上科学课吗?这篇课文的主旨真的是要讨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给学生一个科学的解答吗?
究其原因有三:
1.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很多年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教学目标的制定只是照抄教参或教案上的,进行教学预设时根本没有把达成教学目标放在心上,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试想一节课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学预设也就成了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算哪里,一切跟着感觉走,还有什么科学性、有效性可言.上述案例,如若教师明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春雨滋润了大地,大地五彩斑斓.之二是发散思维,思考春雨还可能是什么颜色的?以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再根据以上两个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又怎会出现偏差.
2.环节设计意图不明.课堂上,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也都有执教者的意图在里面.但很多教师只是想当然,不深究为什么如此设计,致使很多设计或偏离主旨,或流于形式.上述案例,前面引领感悟可谓笨拙,后面的补充可谓偏离主旨.如果教师多多思考设计的意图,一定会寻找到更好的达成目标的途径.比如:尽管直观教学是低年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但语文教学最该引领的还是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对桃花,柳树这些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景物,又何需以直观的图片再现,让学生读着文字,在脑中想象桃红柳绿的景象,不是更有语文的味道.
3.学科定位模模糊糊.尽管课改已经很多年了,新的课程标准也颁布学习了许久,但很多语文教师依然不能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