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