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时,要注意观察___入射角________和_____反射角_____的位置,并记下________和_________的值.
问题描述:
A)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时,要注意观察___入射角________和_____反射角_____的位置,并记下________和_________的值.
答
应该有图吧.记住:不画图别做题,初中物理图是关键,无论光学、力学或电学.
相关推荐
- 初二物理单元试卷速求答案,急!1、光在___介质中是沿_____传播的.2、日食和月食可以用____来解释,图1可以表示___食的成因,图2可以表示____食的成因.3、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是____4、反射光线与处射光线的夹角是120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_____5、同学们坐在教室的角落可以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由于黑板上的粉笔字发生___的缘故.6、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镜中的像离镜面0.5米,当他后落1米时镜中的像离他____米.7、平静的水面,能从水中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影”,这是___现象.8、光的反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_____入射角,若入射角增大,折射角的变化是_____.10、太阳光在大气中的传播路径是弯曲的,这是光的_____现象.11、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是_____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是____透镜12、观察凸透镜成实像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____
- ‘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试用“终于”说一句话.你能把文中加点的“喜欢”一词换成别的词么?然后再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牛顿出生在英国乡村,他从小就喜欢观察自然现象,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喜欢提出问题,而且喜欢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一天,牛顿注意到在太阳光下,自己的影子上午在西边,下午在东边.这一常见的现象,引起他研究的兴趣.经过一连几天的观察,牛顿发现太阳光投影的移动是有规律的.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制作一种计时器呢?于是,他在房屋朝南的墙壁上,和墙面垂直插了一支细棒,每半小时、一小时认真的华夏细棒的位置,再经过多次修正,最后终于制成了一个利用太阳光投影定时的“太阳钟”.他把这个钟安装在村子的中心,给乡亲们带来了方便,大家亲切的把它叫做“牛顿钟.牛顿从小就喜欢观察,喜欢研究,喜欢动手实验,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 摄氏温标的单位是____,记作____.在0℃一下和100℃以上的温度用1℃间隔的单位是____,记作____.在0℃一下温度记为____.2.使用温度计是要注意:(1).不允许超出它所标度的_____,否则温度计将被损坏.(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____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或____,更不能用温度计____.(3).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________,待_____后再读.(4).在读数据过程中,视线要____温度计.3.温度计的量程是_____,分度值是_______,在水银泡上和细管间有“缩口”,以便于____,要打算重测体温时需先要_____.4.使用温度计前,要先观察它的_____,并认清它的_____.5.实验室常温度计与体温计的相同点是:A.制作原理B.测量范围C.内部构造D.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温度值6.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这是因为:A.测量范围太大或太小都会使得测得的值不精确B.人体体温的变化范围是35-42℃C.水银热胀冷缩的现象只能在35-42℃间发生D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1)先组装器材,调节烛焰、透镜、光屏,即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2)在未知焦距情况下,要粗测焦距,方法是______.(3)若在实验时测得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烛焰离透镜30cm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______移动,在某一位置光屏上会呈现一个______像.当蜡烛逐渐消耗而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将随之______.(填“上升”或“下降”)(4)有位同学摘下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应使光屏向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才能使像变清晰.(5)当烛焰离凸透镜5cm时,光屏上______,但透过凸透镜能看到______像.若将烛焰移到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可以观察到这个像比刚才的要______一些.(填“大”或“小”)
- 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某同学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接着他移动凸透镜位置,使蜡烛到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的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然后点燃蜡烛移动光屏,可他无论怎样移动,也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像可能的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
- 一束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它的入射角是_____ 度,反射角是 __ 度,折射角是 __ 度.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把一束激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5°),观察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入射角α、反射角β、折射角γ.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当他把入射角增加到45°时发现折射光线突然消失了,把入射角减小为40°时折射光线又出现了.他以为是实验仪器发生了什么问题,经检查,仪器完好正常.又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但又有了新的发现:当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比有折射光线时明显增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告诉他:光从玻璃、水等介质射向空气且当入射角大于某一值时确实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λ.听了老师的话,小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想知道:这种玻璃的临界角是多少呢?玻璃和水的临界角相等吗?于是他重新进行了实验(从40°开始,入射角每次增加0.2°).下面是小明的实验数据:仔细考察小明的探究过
- 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伽利略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能更深刻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程序如下:(1)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2)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斜面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时的高度 (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匀速运动.请按程序先后次序排列,并指出它究竟属于可靠的事实,还是通过思维过程的推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事实(2)→推论(3)→事实(1)→推论(4)B. 事实(2)→推论(3)→推论(1)→推论(4)C. 事实(2)→推论(1)→推论(3)→推论(4)D. 事实(2)→推论(1)→事实(3)→推论(4)
- 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物屏距离L物屏距离L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物屏距
- A)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时,要注意观察___入射角________和_____反射角_____的位置,并记下________和_________的值.
- (好的50分!)请为我一一解答以下几道物理题目,关于透镜成像,请为我一一解答以下几道物理题目,关于透镜成像,每道题都写一些理由,和做题思路,好的50分!1.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当物距为4厘米时,得到一个正立的像;当物距为7厘米时,得到一个倒立的像,这个倒立的像与物体相比( )A一定是缩小的 B一定是放大的 C可能是缩小的 D可能是放大的2.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缩小的像,若把物距减小一半,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像( )A可能是正立的 B一定是倒立的 C一定是缩小的 D一定是放大的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2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距凸透镜8厘米时,所成的像( )A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可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可能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 学校图书室新买来8种不同的童话书和5种不同的科技术.从中任选1本借阅,一共有()种选法 从中任选1本童话呢
- 帮忙做连词成段练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