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多少*没忘了读古文来修身?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多少*没忘了读古文来修身?
在建设学习型领导*队伍过程中,用心读点古文,应当成为领导*特别是年轻领导*的一门必修课.
古文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思想文化的结晶,是古代圣哲、先贤、才俊包括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乃至农、工、医、商各界杰出人才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治国安邦、兴业理政、生财富民,乃至修身齐家、敦睦邻里、化育子孙等等方面,都饱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古往今来的无数志士仁人,都在阅读、研习、参悟古文中,得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滋养.我们党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都经过严格的古文学习和训练.特别是*同志,对古文更是读破万卷,烂熟于胸.现任的胡*总书记,*总理,也都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这从他们的报告、演讲、即席讲话中,可见一斑.但也有一部分领导*特别是年轻领导*,或者是一些毕业于理工农医、金融商贸等专业的领导*,对古文的学习不够重视,掌握、运用的程度很浅.这不仅使他们的文史知识面受到限制,也使其眼界胸襟难以拓展.他们的文章、报告、演讲,往往缺乏引经据典、画龙点睛的感染力.群众一读、一听,就知道“没有功底”.
造成“没有功底”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认识不足,二是借口太多:
认识不足.现在各级领导*,理工农医、金融商贸、工商管理专业出身的居多.其中很多人认为,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史知识不重要,学习古文作用不大.这是一种偏见.钱学森同志历来强调,理工科的学生要学点文学艺术,科学和艺术必须打通.*总理也多次宣传这个观点.优秀的古文营养丰富,熟读精思,不仅能知兴替、明大义、鉴是非、别得失,也能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修养.比如,精读《论语》,我们便不能不对孔子仁者爱人的至大至纯的爱心所浩叹;深研《孟子》,我们也不能不为孟子民重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所折服;学习《庄子》,我们更不能不向往庄周物我两忘的高尚境界……
纵是一些单独的篇章,也无不充满人生的真谛与生活的哲理:读《曹刿论战》,从一个民间义士的远见卓识,可以想到匹夫有责的担当;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谁不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忠贞而啼泣;打开《岳阳楼记》,我们都会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博胸怀深深感动;从治政角度看,读《子产不毁乡校》,能增长让老百姓讲心里话的*意识,而对照《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召公谏厉王止谤》,就会明白倾听不同意见和压制不同意见的结果如何;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能提醒领导*时时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多读几遍《介之推不言禄》,就知道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名、权、位,看了杜牧的《阿房宫赋》,也会让人警醒奢侈豪华的严重后果;读李密的《陈情表》,血肉相联的母子情结让人潸然泪下;读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其中父子相传的家国之思令人肃然起敬;而《醉翁亭记》,又会让人感受到与民同乐的快乐;身处逆境,展开《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咏唱,会使人领悟到人生境界的升华……可见,读点古文,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善莫大焉.
借口太多.一曰工作繁忙,没时间学习.领导*公务繁多是实情,但学习不可一日懈怠.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是有的.只要把不必要的送往迎来、名目繁多的应酬接待压缩减少,适当牺牲一点休息时间,一天读一节,一周读一篇的时间还是可以挤出来的.欧阳修当过太守(相当于现在地级市长)、参知政事(副宰相),可谓忙矣.他老人家读书多在“三上”:马上、厕上、枕上.*同志的许多诗词,都是在马背上吟成的.现在的领导*若有这种精神,何愁没时间读书.二曰古文难懂,不容易学习.古文是有些难懂,但这需要钉子精神,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多查词典,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节,由节到篇,就能由难而易,豁然开朗.三曰古文枯燥,没兴趣学习.初读可能有点枯燥,但只要坚持不懈,用心钻研,就能逐步理解其中的深刻思想和人生哲理.古文犹如酒中老窖,初尝似觉辛辣,久品才觉醇厚,读古文则犹如和古代圣贤硕儒、志士仁人、雄才俊彦对话、在交流、在探讨,只要多读、勤读,细细品味咀嚼,终究能体会其中三味.
“腹有诗书气自华”.夜静更深之际,或细雨敲窗之时、茶余饭后之暇,抛却俗务,手捧古文,吟读深思,何等优雅.古今对照,多方借鉴,裨益多焉.愿更多的领导*特别是年轻领导*,都能用心读一点古文,在古文的滋养、圣贤的引领下,实现知识人品的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