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南京的导游词400~500字的
介绍南京的导游词400~500字的
我急用~400~500字的南京导游词~
鞠躬~
这些是南京某资深导游自己的导游词.内容比较有深度,并且真实.不知道你有没有用!
关于辟邪
辟邪的名称取自与梵语的音译,原词的意思为大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也是神勇的猛兽.辟邪的名字最早见于《汉书》,从它的形象和命名上来说,是为避除邪恶而设置的.也是南京的标志.南京地区有30多处南朝帝王的陵墓在那里可以看到辟邪,从雕刻的技法上上乘汉秦下启隋唐,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石雕珍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采用辟邪作为标志是向世人展示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将六朝的时刻艺术展现给世人
南京的建城史
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古都.2500年前吴王阖闾在南京朝天宫地带建立了-------冶城.冶山是吴国人用来冶炼铜铁铸兵器的地方,当时的吴国以擅铸兵器闻名与世,吴人的形象也远远不是后人所见的那种柔静雅致,他们喜欢用剑,好战善武.所以最初进入史学家视野里的南京没有台城烟柳,秦淮金粉,只有刀光剑影.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灭吴后在长干里筑-------越城.追溯南京城的历史,越城是一个轻描淡写的开始.在中国城市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城市象南京一样,做国十个朝代的都城,但最长的不过百年,有历史学家说中国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大多在北纬35度线上,比如西安,河南的开封和洛阳.南京不在这条纬度线上,建在南京的朝代都偏安一方,长不过百年.2300年前楚成王灭了越楚王怕南京的王气就在地下埋金人镇压,在今南京清凉山置金陵邑,金陵之称因此得名.楚王之后秦始皇不喜欢金陵改它的名字叫秣陵,秣就是喂马的草料.又过了400个年头秣陵改称为建业,建业就是建功立业.为秣陵改名的是孙权,公元3世纪的时候首先在南京称帝,他政治上的对手诸葛亮评价建业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那个关于秦始皇挖秦淮河是要泄王气的流言就是那个时代传开的.孙家的东吴政权在建业仅仅51年.公元3世纪末以后的100年开始中国由北而南的移民潮.南京地处与南北交界迁来的中原人以他乡为故乡客居的北方人漫漫多于当地的土著.公元317年司马氏家族建都南京称东晋.历史学家认为江南风气巨大的转变,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开始,原来勇猛善战,现在文弱柔顺.北方话逐渐在南京流行取代了原来的吴语.
东晋之后先后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出现在南京.公元589年,南朝陈后主末日来临,在隋军兵临城下陈后主躲到一口枯井,这口井就是胭脂井.隋朝统一中国后南京被夷为平地.公元7世纪以后中国的强盛.统一以北方为中心持续了近二三百年南京的历史故事还没有结束.公元10世纪有个史称南唐的小王朝建都南京,南唐的皇帝李煜当了宋朝的俘虏.公元1378年正月,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宣布定都南京,南京这个名字就是从那个时候定下来的,南京城建21年,13个城门,一个中华门就能藏兵3000.然而它也只有43年帝国之都的命运.朱元璋的儿子,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南下攻破南京,燕王朱棣成了皇帝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
琅琊王氏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家族.从秦始皇时代一直到公元6世纪,800年来王家世代出文官武将.迁南京后200多年里,五品以上的官员里,平均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王家子弟,王氏家族很多人名字带“之”字.即使父子也不避讳,对这种奇特的做法学者考证说这是信仰道教的缘故.
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兰亭集序》被唐朝皇帝李世民带入坟墓,存在世上的只有摹本.王羲之的书法比他的家族门第更流传久远.
王家初渡长江时有诗人预言,淮水绝,王氏灭.淮水就是秦淮河.
关于马皇后
高皇后马氏是安徽宿州人.先祖家资豪富.到她父亲马公因为乐善好施,家道很快中落.母亲早逝.马公拖他的好友郭子兴照料马后.郭子兴是元末起义军的元帅.看到朱元璋处事果断,于是将马后嫁给他.马后喜好书史,仁慈而有智慧.朱元璋常常赞马后贤淑,马后享年51岁.马后病重时群臣请求祷巳广求良医,马后对朱元璋说.死生,命中注定,祷巳有什么用?御医诊治如果服药没有效用,希望不要以臣妾的缘故降罪医人.马后死后朱元璋表示不再复立.洪武31年朱元璋去世,与马氏和葬与孝陵.
关于贡院
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开始与公元20世纪.
在1905年的1300年里,中国一直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现代有研究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的影响是中国对西方最宝贵的贡献.
在明清两朝,贡院是中国举行科举制度考试的地方.北京有顺天贡院被称为北闱,南京有江南贡院被称为南闱.江南贡院的旧址就在南京夫子庙一带.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与公元7世纪的隋朝,止与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在科举以前中国选官的制度是世袭的,后来又采取选举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自己的管辖区内,把他们看中的人才推荐给**使用.隋朝首先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到了唐朝人人都可以进考场,凭自己的才学公平竞争.宋代的时候机会最多,考试的人多,录取的人也多一考中就能脱掉布衣换上官袍.宋代133个宰相只有10个不是科举出身.
江南以前有个贡院踏秀的习俗.没有考生的时候贡院会被装饰一新,向平民百姓开放,男的只能在外张望,女的才能进屋,坐在床头整理裙带理理鞋袜,盼着能够早生贵子高中状元.
过去狭窄的号舍,考生要连续度过9天8夜,白天考试晚上睡觉,人睡在里面腿都伸不直.中国人对古代科举的了解有许多是来自戏曲中的情节.
有资格到南京参加乡试的考生,都要有秀才身份.明清时期,考试分级进行.最初一级叫同试,考取的人就是“秀才”,秀才到省一级参加乡试.乡试考取的人称“举人”.举人去京城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会试,通过后才能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殿试的都是“进士”.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就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从最初的乡试到最后的殿试都考中的民间称连中三元.
有科考制度以来,参加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登上官场的主要出路.一千三百多年里,通过科举考中状元的有八百多人,其中进士的则有十万多人,这以为着有十万多人通过科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