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问题描述:

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圣人”本体与修养论 近现代不少哲人认为儒家哲学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道”,冯友兰即如此,梁启超也认为此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沦语考释》).“内圣外王之道”最初见于《庄子·天下篇》.此编系庄子后学所作.“圣王观”是儒家一直所提倡的,于是就有人视儒家学说为“实践哲学”,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入世”学说云云,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先秦儒家学说主要是关于人格心性修养学说,一切行为都只为求得人格修养的完满.熊十力《读经示要》云“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诚、正,内修之间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家国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内修”与“外修”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1、概论《中庸》  大道之发源,中而已矣。人事之全善,庸而已矣。庸者中之用,中者庸之体。体用兼赅,斯为大道中之真宰,人事中之万能。试观天地之大,万物之繁,人事之杂,其所以并存并理而不相乱者,子孰为之主宰耶?无他,中宰之也。换言之,即道也。  缘此道本天之至理,浑浑沦沦,一无极也。无极而太极,阴阳所由判焉,天地所由辟焉。阴阳判而天地辟。此万事万物之所由生也。夫道之不测,奚以加焉。究其极,一理而已矣。理宰乎气,气之变化,皆理之变化也。孔子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天地变化,草木蕃。欲知变化之道者,不可不知理之变化,欲知理之变化,非研究《中庸》之道,践中庸之行,又何能知之。  自周室既衰,圣化凌夷,天生孔子,以道济世,世莫能宗,亦已矣。而邪说暴行,又有每况愈下之势。子思子有鉴于此,深恐大道沦废,后起无资,乃继承祖德,本天理之正,极人伦庶物之常,作此一书,以阐明大道。  今世人昧厥性,丧厥德,不知慎独,不畏天命,由微至著,积小至大,将不至倾复灭身不止。此孔子所以有“民鲜能久矣”之叹也。顾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天不欲牖觉斯民于子思子之时,而犹爱其道于群言淆乱之日。数千年来,一天地闭贤人隐之运会焉。当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大道宏开之机会已到,《中庸》之道,庶几其行矣乎。夫人为万物之灵,皆受天之命而成性。存乎其性,即天之命。天之命,人之性,一而二,二而一也。一者何?天也,理也万物莫不统于天,莫不赖于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即本此中以率性而行,推诸万事万物咸宜,考诸往古来今不谬,斯为万世之达道也。《中庸》云乎哉,中者,天下之大本;庸者,天下之大用。故君子之道由慎独而一之,极之于“无声无臭”,以全天命之本然。则致其中而立天下之大本。此万殊所以归于一。再本慎独而发之,极之乎万事万物,而有以协人物至当之性,则致其和而尽达道之量,此一本所以散为万殊。诚能致中致和,则静极而得天命之自然。动极而得率性之至当,天地以位,万物以育。《中庸》能事毕,而《中庸》之分量,犹未尽也。信道弘德之君当不河汉斯言。                   ───《道德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