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有哪些特征

问题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有哪些特征
是一道问答题
请不要用几个字概括

  从1978年那个难忘的年份开始,当改革的大幕从中国农村而后到城市迅速拉开后,青岛经济年年岁岁都在发生着历史性巨变.
  巨变所结出的丰硕果实,不仅让世人看到了青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成就,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一个计划单列城市、一个最具活力城市和一个品牌之都的魅力,看到了她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看到了她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0年改革开放,使青岛经济实力实现了大跨越.
  跨越之一:GDP从38.43亿元跃升至3786.52亿元,经济总量扩大97.5倍
  GDP,是一、二、三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即经济总量.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
  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全市GDP仅为38.43亿元,而到2007年已经跃升至3786.52亿元.如果按现价计算,青岛经济总量30年扩大了97.5倍.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按可比价格计算,青岛经济总量30年扩大了29.4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1987年,青岛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11.75亿元;1991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5.65亿元.此后,也就是1992年*南巡谈话以后,青岛经济开始了快速提升.1993年,青岛提前实现了“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青岛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150.07亿元.2004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163.8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也由2000年的第七位跃居第五位.
  随着工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加快,以及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青岛经济又有了新突破.2007年,全市GDP达到3786.52亿元.
  经济总量从100亿扩大到1000亿,青岛用了12年.从1000亿到2000亿,用了5年.而从2000亿到3000亿,青岛只用了3年.
  30年来,青岛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进入新世纪后的2001年至2005年,也就是“十五”时期,青岛经济年均增长15.6%.而“十一五”开始后的2006年和2007年,青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到15.7%和16%,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青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2005年,青岛首次跨入全国城市十强、副省级城市四强行列.2006年,郊区五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
  跨越之二:财政总收入从12.5亿元到1070.5亿元,增长84.6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大力培植财源,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1978年,青岛的财政总收入只有12.5亿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070.5亿元,如果按现价计算,从1978年到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84.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比1978增长21.5倍.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2.58亿元,显现出良好增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21.18亿元,是1978年的165.6倍.
  如果把财政收入比作经济效益的“硬”指标,那么能源综合利用率可以看作一个“软”指标.2005年以后,一个新的统计名词频频进入青岛百姓视野,那就是“万元GDP能耗”.这个指标所显示的不仅是青岛单位GDP产出的背后消耗了多少能源,更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青岛对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更深刻更全面理解.
  近两年,青岛的能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而能耗不断下降,是全省17城市中完成节能指标最好的城市.2007年,青岛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94%,完成省*下达的计划指标;比2005年下降9.38%,累计超额完成“十一五”前两年下降8.33%的计划目标.同时,万元GDP取水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实现大幅下降,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青岛市*也因此获得省*颁发的“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单位”奖.
  跨越之三: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改革开放不仅全面、深刻地改变了青岛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大幅度提升了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也在优化升级中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根本性变化.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197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2.7:52.7:24.6,农业比重较大,几乎与服务业平分秋色.这种经济结构很难推进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978年以来,青岛产业结构调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家电电子、汽车造船、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经过30年的调整优化,青岛三次产业逐渐绘就了新的发展蓝图.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2%和13.8%,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如期结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硕果: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提高18.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态势.
  2007年,青岛经济结构调整为比较合理的5.4:51.6:43,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格局.
  跨越之四:经济发展战略书写支柱产业巨变
  青岛是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前工业技术设备简陋,经济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先后实施了技术引进战略、名牌战略、大集团战略以及工业园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和产业集群战略,从打造名牌产品,到发展品牌经济;从发展工业园区,再到发展工业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日趋牢固.
  1978年,青岛工业总产值仅有56.5亿元.18年后的1996年,青岛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而到2007年,青岛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430.6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78年的131.4倍.
  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让青岛工业担当起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任,也有力推动了青岛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随着青岛几次较大的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势头好的产品大幅度增长,成为青岛产品新形象的代言者.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也促使青岛轻、重工业产值构成由1978年的59.6:40.4,调整为2007年的45:55.根据国际上的有关定理和标准,青岛已进入工业化中高级阶段.
  跨越之五:品牌、大企业、企业家共同成长
  如果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比作青岛的城市特色,那么,品牌经济就是这座城市的经济特色.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金花”产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新一轮名牌战略,直至发展品牌经济,青岛抓住经济转轨的历史机遇,牵引品牌战略不断升级.青岛的企业家则充分利用市场开放机遇,精心运作打造品牌,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最先让人们感到品牌力量的是海尔和青岛啤酒.1991年,他们在我国首次评出的1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占据两席.从此,青岛品牌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又先后涌现出海信、澳柯玛、双星、喜盈门、即发、白雪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品牌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截至2007年末,青岛已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9件、中国名牌产品69个、全国质量管理奖企业5个,知名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7年,全市品牌经济总量达到29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0%以上.
  30年的精心耕耘,使青岛在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即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行业—名牌产业—名牌产业集群—品牌经济—品牌城市.期间,品牌、大企业、企业家共同成长,成为青岛经济的中坚.
  人们普遍认为,“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青岛拥有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具魅力城市”等众多光环;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2007年,又被评为“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如今,品牌已经成为青岛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