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篇文章的感悟

问题描述:

求这篇文章的感悟
 一个人想做一番大事业,胸有宏图大志,当然是不错的.但志向高远与崇尚淡泊并非水火不容,而恰恰相反,淡泊是树立志向的基石.1700多年前,诸葛亮便在《诫子书》中说过这样的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时代发展到今天,“淡泊以明志”的名言并未过时,它仍是志存高远者实现志向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很多人误解了淡泊.比如,有些人在遭受惨重失败后凄然一笑:“我已淡泊名利.”淡泊成了灭火器,浇灭你心头的火焰.有些人一辈子庸碌无为,浑浑噩噩地过了一生,临了,苦涩一笑:“这就是淡泊的境界了.”淡泊又成了避风港,成为午夜梦醒悔恨交加,长嘘短叹的最好托辞.显然,诸如此类不思进取的颓丧,没有目标的茫然,实在与淡泊的崇高境界不贴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是古代仕途贤士在追求到一定地位,修养到一种程度,才侃侃而谈的境界.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对淡泊的感叹印证.由此可见,淡泊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淡泊是一种广阔的胸怀,在朝则忧民,在野则善身,胸怀若谷地看待人世间的功败垂成.
  淡泊的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真要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谈何容易?《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今天,在如何正确对待名利问题上,有些同志平时也认为应该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可是一旦到了调职调级、立功入党、入学的时候,往往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于是,忍不住还要去争一争.有时忍住了不去争,但心里很不平衡.
  其实,不少同志向组织张口的真实心态,有时并不是计较一职半级,也不是缺几十块钱,而是出于同他人比较后产生的挫折感、失落感、不公平感.因此,要想淡泊名利,就必须学会正确比较.要像雷*那样,工作上向标准最高的同志看齐,生活上向标准最低的同志看齐.
  曾在报刊上看到介绍杰出科学家袁隆平的文章,令我深有感慨.袁隆平先生在农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按说,他完全有资格、有条件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但他却依然淡泊自守,重事业,轻名利,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年复一年地顶烈日冒酷暑,奔走在稻田里.直到现在,他依然是从播种到收获,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经历了60年代大饥荒的袁隆平,将“希望所有人不再挨饿”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虽年过七旬仍壮心不已,要在有生之年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将其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而不是想着自己能得到什么利益.
  还是诸葛亮总结概括的好:“非淡泊无以明志”.如今,淡泊仍是奋进者的抉择,是奉献者的抉择.

“非淡泊无以明志”.我想这是最好的读后感!可以再具体一点吗其实平凡的人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只是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往往经不住诱惑,利益熏心,在现实面前,会忘记初衷,导致自己失去本来的意向,所以自己的定心力培养很重要! “非淡泊无以明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