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老师是怎么备课的?

问题描述:

科学老师是怎么备课的?

那么当前我们科学教师从时间上分,备课有这样几种形式?
1、常年备课,(教师平时对各中教学资料的积累,对生活的观察);
2、学期备课(在课标指导下对正册书的钻研,可粗略一点,并可制作出《学期进度计划表》);
3、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教学前的备课,可以拟写出单元的教学计划);
4、课时备课(根据单元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而进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5、课前复案(上课前对教案的内容在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
6、课后备课(课后回顾反思,写教学后记)
历史经验证明:无论传统和现在,备课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许多教师的成才也是从备课开始的.
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当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反案为止.”
特级教师张子锷说:我教中学物理五十年了,同教三个班,课已经上了一百五十遍了,但是到最后一遍,不备课我还是不敢上课”.看来,功是在课前,效在课上,备课是教师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基础工作,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而备课又是课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教师要想做好备课工作,就得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首先要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备课的改革也是一样,首先教师思想观念上必需有所突破和创新,教师如果没有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当前教师在教案设计上没有创新,还在走老路.“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的教学思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与其说是方法技术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的陈腐、教育观念的落后.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观念更新比方法更重要.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所以改革备课的方法应是改革备课思想.
附:教海拾贝
怎样看待教育、教材、教学、学生、师生关系?
1、教育: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2、教材: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3:教学:a.课程是生活,是经验.
b.教学是一种交往,一种沟通,一种对话.
c.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开放性的人才.
4、学生:新课程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注重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掌握新课程备课的新特点
1、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
传统的备课,基本上是按照“我教您学”思路来编写教材教案的.教学过程由教师来控制.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可控制的.这种反感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细致的.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学生发言、教师讲什么都有教师课前作了规定.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学定教”.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一次教学过程是个流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项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要给孩子留有大的空间,让孩子们在流动中不断得到从事和完善.一堂课的完成,也是教学设计的暂时终结.如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在四年一是这样教学的、在四年二班就是有改进了,到四年三时,有改进很多,学生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教学进程方法也不同的.所以说: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是可以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是动态的、多样性的、灵活的、粗线条的.过去我们时代这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是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2、有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形备课转变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的备课,教师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是课内,讲得是自己知道的知识,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独自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可谓的是“关门教书、”“闭门批改”.十几年乃至数十年,备课上课都凭着自己的经验.是一种磨道式的循环.如今新课程备课是开放的,备课内容和方法、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备课不仅被课内还要备课外,回答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新课程下的备课就是教研,备课就是课改.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就是对旧教学方案的创新,教学设计的推陈出新就是在进行教学改革.所以时下教师备课应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研究型备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备课的研究型体现1、备课内容的开放性
2、备课方法的开放性
3、备课过程的反思性
4、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3、由文字教案像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
由于新课程课的动态生成性,有些教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有些教学目标是不可以预设的,有的教学活动是有计划的、有的教学活动是没有教学计划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时有些教学设计内容可能在教案设计中记录下来,而有些内容就要靠教师的思维来记载.
备课应是终身随时的感悟,而不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