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故事梗概,150字左右,
纸上谈兵,故事梗概,150字左右,
相传赵国有一位差不多与廉颇齐名的上将军赵奢,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赵奢有一个儿子赵括,也读了许多兵书.他除了读书,还喜欢在家里向客人演讲兵法.赵括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所以宾客们都赞扬赵括精通兵法,称赞他真是一个将门虎子.不知天高地厚小家伙,真的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认为天下第一.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当时不少人都夸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以极其严肃诓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而赵括却把它看得很轻率,这就一定要坏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于是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两年后,秦国派王龁把上党团团包围.
赵孝成王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于是,廉颇带大军驻守长平,秦国也派大军向长平进攻.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廉颇,根据敌我形势,在长平调兵布阵,准备与秦军打一场持久战.任凭秦兵挑衅,廉颇只是坚守阵地.这一下使秦军犯了难,因为秦军后方的补给线长,运输困难,难以持久.两军对峙,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秦军已经慢慢地显出了疲态,前线的指挥官眼见即将不支,只好如实向秦王汇报.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昭襄王派间谍携带千金贿赂赵国的权臣,并散布谎言说:“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意识是说:廉颇已经老了,根本不中用了,他哪里还敢与秦兵打仗?因此只会死守,所以打了三年,还没有打退秦兵.赵国如果要打败秦兵,除非是启用后起之秀赵括.这时赵惠文王已死,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政策早已不满,又听信了谎言,于是撤换廉颇,让赵括接替了廉颇职位.
这时赵奢已死,其夫人请求赵王不要派她的儿子去长平.理由是其丈夫生前嘱咐,说儿子只会吹牛,没有实际经验,把用兵打仗看得像小孩子玩耍一样.而且当他一谈起兵法,就马上目空一切,好像四海之内,只有他一个人会打仗.这种人不带兵倒也罢了,一旦带兵,一定要打败仗.赵王不信,赵母只好请求赵王,如果将来儿子打了败仗,请不要罪及家族.
公元前260年,赵括统率20万大军,来到长平,廉颇只好交出兵符,自个儿回家.赵括总共率领四十万大军,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他下达命令:如果秦兵再来进犯,一定要迎头痛击.如果敌人被打败,一定要马上乘胜追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
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于是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
然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那边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谈何容易.最后,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全部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这段历史后来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兵”指战争、军事.“纸上谈兵”指仅在纸面上、口头上空谈军事,实际并不懂的人.用它来讽刺那种喜好空谈、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或者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情形.
额,那个,“7,英语解释”是我多复制了的,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再简略一点,可以吗,谢谢啦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有个儿子赵括,天资聪颖、能言善辩,少时就熟读兵书,常常把老爸赵奢给辩得哑口无言。秦国欲灭赵国,但是老将廉颇几次打败秦军。秦王用了张仪的计策,派人在赵国都城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军根本不怕老将军廉颇,只害怕赵国的赵括,如果赵括做了赵军的主帅,秦军肯定不站而溃。赵王听信谣言,用赵括代替廉颇任了赵军的主帅。赵括之母告诉赵王赵括根本不是领军之才,但是赵王固执己见。赵母只好恳求赵王,如果赵括兵败,不要祸及家人,赵王答应了。但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就不会真正地带兵打仗。不久秦军大破赵军,赵括死于乱军,四十万投降的赵军被秦军将领白起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