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季路侍》《万事莫贵于义》《赵襄主学御》《老马识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赏析.

问题描述:

《颜渊、季路侍》《万事莫贵于义》《赵襄主学御》《老马识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赏析.

《颜渊、季路侍》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 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盍:何不.* 伐:夸耀.* 施劳:施,表白.劳,功劳.*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说:“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比道义、仁义、正义更难能可贵的了(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能满嘴仁义道德,为人做事却禽兽不如.我们要把义根植于心发乎于心,用道义、仁义、正义作为判别事物的标准.使手、足、口、鼻、耳都服从于义).现在如果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然后却要砍断你的手脚,你愿意这样做吗?’这个人一定不会这样去做.为什么呢?因为鞋帽没有自己的手足重要啊.再对这个人说:‘给你天下让你拥有世间的一切但是然后却要将你杀死,你干不干?’这个人一定不会答应.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拥有天下不如拥有自己的生命更宝贵啊.可是,有时候为了争论证明一句话语是否符合道义、仁义、正义反而互相厮杀拼命,这就是一个人把大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啊.所以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比道义、仁义、正义更重要的东西了.”
《赵襄主学御》
赵襄子跟王子期学习驾车,没多久就与王子期驾车赛马,换了三次马,落后了三次.赵襄子对王子期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技术全传授给我.”王子期回答说:“驾车的技术我是全教给你了,是你驾车出了错.大凡驾车最要紧的是,马的身体在车上要能舒适,人的心与马要谐调,然后才可用它追赶跑得快的,达到远距离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了就想要赶上我,跑在前头就害怕被我追上.引导马与我相争看谁跑得远,结果不是跑在前头而是跑在了后头.不论是跑在前头,还是跑在后头,您的思想总是全集中在我的身上,还用什么去谐调马?这就是您跑在后头的原因.
这里赵襄子跟王子期学驾车,此时两人应是师徒关系.徒弟学驾车没多久就跟师傅比驾车赛马,争远近,结果是三次换马,三次落后.当徒弟的不说自己思想有问题,而埋怨师傅教驾车技术时留了一手.师父向徒弟指出:驾车赛马落后,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问题,问题的根源是“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马”.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无论是驾车赛马,还是做其它事情,要想超越别人,首先要把心思集中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然后才有可能战胜别人.如果在比赛或做事当中,一味地把思想集中在对手身上,而不是一心一意地把握好自己的行动,那么,即使一开始做到了前头,最后还是会被人超过的.
要想超越别人,必先战胜自己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这一章的核心还是“与民同乐”的问题,只不过角度有所不同罢了.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见梁惠王于沼上时已经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问题.在本篇中,孟子也曾与齐宣王两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一次是在谈到欣赏音乐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只要能够做到与民同乐,无论是喜爱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2.1)另一次是在谈到皇家园林的大小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如果与民同乐,向老百姓开放,皇家园林再大(如周文王的方圆七十里),老百姓也不会嫌它大.如果不与民同乐,不准老百姓进入,皇家园林再小(如齐宣王的方圆四十里),老百姓也会嫌它大.(2.2)所以,本章其实是孟子第三次与齐宣王讨论“与民同乐”的问题了.
这一次讨论的特点是不仅说到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这也使我们想到,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正是从孟子这里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而生发出来的吗?
不过,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所以,它能更为激动人心地为人们所传诵.
直到今天,当我们说到什么人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时,还会想到这两句名言.
追根溯原,其实还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激动着我们的感情.而这一点,又不能不回到作为孟子“仁政”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与民同乐”思想上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勇敢实践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倦前行的人才有机会到达目的地;勤学善思的人可以在探索和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暴,同‘曝’.夫子,对人的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