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而”字用法具体解释每一种用法 还有递进、顺承、并列有什么区别

问题描述:

文言文“而”字用法
具体解释每一种用法 还有递进、顺承、并列有什么区别

最好要看课本.

ér

 

本意:而,颊毛也。——《说文》

 

 

———————————————————————————————————————————

ér

<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4、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你;你的 【代词】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8、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助词】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10、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1、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语气词】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12、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13、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

 

néng

通“能”。

〈名〉

才能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动〉

(1) 能够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