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在天气热时,地表空气密度比上层较低,声音传播速度快,声音会从密度低的地方向密度高的地方拐弯?”请问不是介质密度越大声速越高么?为什么说“地表空气密度比上层底,所以声速快”?跑偏了。我问的是“为什么地表空气密度低 声速反而快”

问题描述:

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在天气热时,地表空气密度比上层较低,声音传播速度快,声音会从密度低的地方向密度高的地方拐弯?”请问不是介质密度越大声速越高么?为什么说“地表空气密度比上层底,所以声速快”?
跑偏了。我问的是“为什么地表空气密度低 声速反而快”

你读读这个就知道了!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还会"跳跃"呢!
1921年5月9日,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新建的长途电话大楼,楼顶耸立着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社员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兆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传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一位住在古寺附近的老人,他虽然不识字,却有识别天气变化的本领。后来老人快要死了,乡邻们要求他把"预测风雨"的秘诀留下,以便今后安排农事。老人同意了,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远寺钟声清,不用问天公"。说完便咽气了。当时人们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位老人已懂得钟声清晰程度跟天气变化的关系了

对于空气,声速和温度的0.5次方成正比。
因此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地表空气声速大是因为地表气体温度高而不是因为密度低。

在空气中,影响声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关系是:
v = 331.3 + 0.606Θ,其中的Θ是摄氏温标.
书上的解释,只在同温度时成立.写作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概念上的误导.

声音在均匀介质中,才能延直线传播,再不均匀的介质中,声音总是向温度较低的地方传播.沙漠中烈日炎炎,高空温度比较低,声音就传向高空.因此,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见对方的大声吼叫.
希望帮到你o(∩_∩)o
不懂追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