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问题描述: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具体的时间段和特点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三、书法艺术的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发展中,书法艺术形成如下特点:其一,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后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虽有所丰富和变化,但不再有本质突破.三国时期汉字书写发展为真书阶段,真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体,一般认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因此一直流传至今.其字方笔直势渐占主导地位,横笔尽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笔势,撇捺亦不向上挑出并缩短长度.钟繇被尊称为“楷法之祖”.东晋王羲之,正、行、草各体皆精,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这一时期的精品.其二,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史载:师宜曾在酒店壁上作书,观者纷至,致使酒店兴隆.其三,文人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技法功夫、审美风貌上孜孜以求.书法艺术上出现了贴与碑两种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婉丽风流和雄奇朴拙的书法艺术境界,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已达到成熟阶段.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大批文人荟萃江东.美丽富饶的江南风光,使书法家们在艺术上更讲求遒润婉媚.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今天仍有“学习楷法从唐入手”的说法.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们或壮美森严,刚正厚重,体现郁郁盛唐气象;或骨力劲健、均匀而瘦硬,体现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有唐一代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
  四、书法艺术进入个性化时代
  宋以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著名的是宋四家: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元代书家、画家集于一身者居多,书家不事丹青尤可,画家则决不可不习书法.中国画有题跋文款即始于元代,这对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明初几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爱书法.国家设有中书科,凡能书者,授官中书舍人,在内阁中办理文书.但是,明人书法基本上为元代书法的延续,没有大的突破.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书法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清初四大家:汪士宏、何焯、陈亦禧、姜宸英,他们专以帖学取胜,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很大,不少还是宫廷书家.同时由于他们过多的沾染馆阁习气,终不免走下坡路.游弋于碑帖之间的书家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有诗、书、画三绝之美誉,书初学欧,染馆阁习气,后仿黄山谷,又受石涛隶书影响,揉入画兰、竹之笔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征.
  但是,清代书家们将中国书法艺术两大传统较完整地开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广义舟双楫》是碑学的重要理论著作,对碑学及碑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