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写的《山中》的诗文大意是什么?
王勃写的《山中》的诗文大意是什么?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诗文大意王勃《山中》鉴赏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赏析作者家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却长期客居巴蜀,强烈的故园情结酿成了这篇精炼的思乡曲。开篇以移情之法将“我”之情愫注射给江水,于是长江也因滞留而悲伤——渴望回归万里之外的故园。所谓“水流千里归大海”,作者借“长江”的描写展示了殷切的思归之情。后两句借景烘托,通过秋晚高风中“山山黄叶”的根底盘旋,将“叶落归根”的情思浓浓地渲染,荡袅袅余音,含不尽之意。相关链接: 《移情手法》移情手法又叫作移情于景,即作者将其思想情愫移注于景物描写,使之与“我”忧喜与共、息息相通,即“我”喜物喜、“我”悲物悲。反过来,外物的忧和乐又进而烘托强化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最好的例证。诗人为时局动乱而感伤,故花儿为之溅泪;诗人因家人离别而怅恨,故鸟儿随之惊啼。也许正是花鸟不遗余力的合作深深感动了诗人,所以他才于晚年充满谢意地寄语对方:“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大意说:我老年以来的诗篇都是随意挥洒的,花鸟啊!你们也无须严肃认真,再不必像先前那样忧“我”之忧、悲“我”之悲,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地为我的创作而提供全力以赴的场景服务了。总之,所谓移情手法,即通过移注情愫于景物描写,而使物“我”谐一,忧喜与共,让周围景物为“我”的创作提供最为完美的场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