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问题描述:

描写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智勇兼备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中战将如云,而独有关羽被称为“绝伦逸群”①,与曹操、诸葛亮并列为“三绝”②的原因.也是他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修身、厉志、敬业的人生楷模所在.
一、 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就《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说过:“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宽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③.鲁迅先生看到了人物性格深层结构的东西.
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在有关关羽的情节中,凡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绿袍、坐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作为一个整体多次描绘,并塑造出一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第二十回写曹操“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在射猎时—— 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 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声.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函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史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场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待;吾弟若逞一时之一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贼,后必为祸.”
在关羽看来,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应诛杀.为国除害,毫无妥协可言,这种对邪恶*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2、 忠贞不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关羽虽是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最后,张辽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之.”说服关羽,而关羽则以三事为约: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 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 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这三事,首言归汉,次言保嫂,末言寻兄,既有原则,又有策略;把降汉不降曹列为首事,正表明关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依然坚持正义,毫无妥协.而当时,为了保护二位嫂夫人,为了等待刘备的消息,他必须留下来,因此降汉不降曹之说是当时唯一可以采取的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暂归曹操之后,关羽无一日不思寻兄,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尽管曹操爱他英勇,百般殷勤,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赠锦赐马,令其面帝封寿亭侯.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关羽的意志.曹操之所以一心要收服关羽,除了欲得一将之外,也包涵了对关羽的爱慕与折服.毛宗岗说:“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忽然遇着堂堂正正,凛凛烈烈,皎若青云,明若白日一人,亦自有珠玉在前,觉吾形秽之愧,遂不觉爱之敬之,不忍杀之.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纳关公,乃关公之义,有以折服曹操耳.”(第二十六回评).这种解释未必完全正确,而作为一种分析,也还是确认了关羽之言行的确有一种精神的威力,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
虽然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但他不会背弃刘备.他说:“新恩(指曹操对他的礼遇 )虽厚;旧义(与刘备的恩义)难忘.”而且关羽恩怨分明、知恩图报,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关羽的千里寻兄,是他忠贞不二的具体体现.面对张辽的游说,曹操的利诱,关羽明白而坚定的地表示:“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张辽说: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羽斩铁截铁地回答:“愿从于天下!”按封建道德标准来说,关羽如此忠于刘备,当然是非常崇高的,而这种情意在曹操与张辽面前不加丝毫的掩饰更表现出非凡的坦荡,令人肃然起敬.他明知从许昌出发保护二位嫂嫂,投奔刘备,一路上要经历很多艰难,但为了寻兄,一切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关羽的气度、精神,使这一位将军与其他武将有了极大的不同,显示出“绝伦逸群”的独特性.
关公看书毕,大哭曰:“某非不欲寻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图富贵而背旧盟乎?” 震曰:“玄德望公甚切,公既不背旧盟,宜速往见.”关公曰:“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非君子也.吾来时明白,去时不可不明白.吾今作书,烦公先达知兄长,容某辞却曹、
操,奉二嫂来相见.”震曰:“倘曹操不允,为之奈何?”公曰:“吾宁死,岂肯久留于 此!”震曰:“公速作回书,免致刘使君悬望.”关公写答云: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内无积粟,外无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致负所托;故乐暂且羁身,冀图后会.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惟照鉴……
关羽暂归曹操时,有三事之约,离开曹操,有数次辞别,不得见,又修书辞别.的确“来得明白,去得明白.”光明磊落.真可谓忠贞不二,义重如山.
3、 神勇无敌,尽显英雄本色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备加推崇,虽不能说是天下第一,但绝对是超一流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场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关羽的武艺与连斩四将、令诸候胆寒的华雄根本不是势均力敌,而是远胜于华雄.白马坡前的斩颜良之战,更是惊人.简直是一刹那间的电闪雷鸣——颜良这位被袁绍称为是足以拒华雄的上将,就这样命送黄泉.关羽的“神速”,不是空穴来风,是他高超武艺的自然流露.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且看单刀赴宴一段:
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
情节是简单的,而气氛是紧张而惊险的.在这里关羽大无畏的精神威严的气势、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罾口川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更是将关羽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关羽名震华夏,孙曹胆寒,在此不作赘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刮骨疗伤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将这一形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力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二、 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当然,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其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第三十五回中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诸葛亮致书说服才免此举.此事并非虚构,在《三国志关羽传》中亦有记载:
关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马)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指汉高祖的大将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④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同样,当刘备做了汉中王,封 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服气.(七十四回)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这一点与其兄刘备较之逊之千里.(当初,刘备面对追兵,虽身陷险境,却不忍丢弃百姓,携民渡江,至今被传为佳话,同样为了笼络大将赵云的心,他甚至不顾亲身儿子阿斗的安危,这种胸襟、气度、深谋远虑的确是世间少有.)
再看华容道一节.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瘐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多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回身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在这里,“义”已经束缚了关羽的正常思考与行动.报恩的思想、旧日情义,使关羽模糊了最起码的敌我界线.华容道义释曹操,把困窘的敌酋放走,固然使得关羽的“义”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连不太推崇《三国演义》的王国维,也承认“叙关壮缪(即关羽,追谥壮缪侯)之释曹操,则非大文学家不办”⑤(《文言小言》)…….但是,此处也暴露关羽的致命弱点,他因旧情而忘却了孙、刘两家所付出的千军万马的 代价,在大是大非面前,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着实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他自知华容道事关吴蜀大局,来前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且他与曹操的对话亦曰:“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但在公私之间,他犹豫不决,似乎斩杀了曹操,则会使自个儿的“义”受到蒙蔽,可以说他是为了自己弃吴蜀大业于不顾.放了曹操等人,又不便向军师交待,其实如此重大之策,军师早有定夺,且反复交代,惟恐关羽见恩而“义”.此时的关羽,已不再是许田围猎之时的他了,他已过多地顾虑到个人的声誉得失,而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置于己后,可以说,他已被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有了大将之风.
再看失荆州一段,关羽气盛高傲,不讲策略,背弃了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制订的联孙抗曹的大政方针,擅自专行,拒绝东吴使者的友好,破坏了联合战线.东吴向关羽“求亲”,遭到他粗暴无礼的拒绝(“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使得自己陷于被动局面,也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要取荆州.再者,随军司马王甫 曾让关羽多多提防东吴取荆州,而关羽由于高傲,压根儿看不起东吴,根本不把王甫的话放在心上,仅多设烽火台而已,导致失荆州走麦城.由此可见,关羽虽有大将之能而无王相之才.
而荆州之失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抵御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内地.失去荆州,在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张飞、刘备悲痛欲绝,为了报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之基本路线,先后辞世.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虽有诸葛亮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不仅仅是害自己丢了性命,他还是杀害刘备、张飞这一兄一弟的间接凶手,也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三国演义》这部巨著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关羽不断成长、成熟直至走向毁灭的全过程.
三、 总论关羽形象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不能用简单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个侧面来看待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他先前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
他违背诸葛亮制定的立国之本——“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的外交路线,擅自专行,拒绝东吴使者的友好,破坏了联合战线.他蔑视陆逊,认为孙权见识短浅,用孺子为将,终于上了陆逊的当,失荆州走麦城;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化,不但不影响关羽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使广大读者确认——关羽是人而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