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在作者心中是伟大的,我们从侧面写藤野先生的伟大~怎么写?
藤野先生在作者心中是伟大的,我们从侧面写藤野先生的伟大~怎么写?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题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者留学仙台期间的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帮助自己修改讲义的情形;学习期间两件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还有“惜别”等等.结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本来值得去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的复杂心绪,都包容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抱负与灰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人生厌的东京告别,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此“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就在这时,鲁迅认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爬上壬?
以上,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况.接着,便转入记叙的重点:直接写藤野了.
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怀,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出发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对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件: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但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别”这个细节,写得格外婉切动人,学生的“慰安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嘱等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汲取的“勇气”和力量.——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纪念”.
可见,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全文依照与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结识藤野之前的情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文章是顺着到仙台之前、到仙台之后、离别仙台之后的时间次序记叙的.
然而,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如果我们进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一个中国学生?是什么力量决定了鲁迅与藤野之间如此深厚的情谊?形成这种情谊的根基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特别感激在心?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是作品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
作者在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文字里,偶或直接点明,更多是委婉透露:藤野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说,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在文章直接记叙藤野的那些细节里虽未大事铺陈,可是,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的不用说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下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艰苦生活,作为老师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会从不耳闻.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学生时,就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了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透过一些细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藤野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的议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全篇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而鲁迅去仙台学医,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致的.总之,“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说到底,正是感激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尽管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学救国论,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种救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尽管藤野对于鲁迅中途辍学改变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对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学者来说,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学生的抱负,并且持着同情的态度,实在是非常可贵的了.
如上所述,一面是爱国主义的抱负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义的同情与尊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心的渠道,是维系两人友情的纽带,是作品的内在线索(或者说主心骨).全篇的基本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的师生情谊,赞颂藤野的崇高品德,作为贯穿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爱国主义——说完整些,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藤野对它的尊重.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如此看来,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的品质,非但不相对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这正是理解主题思想的关键.
总之,鲁迅这篇关于留日生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