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 孩子有悲观情绪怎么办 ?

问题描述:

孩子有悲观情绪怎么办 ?

美国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却非常的悲观。 有一天,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于是,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爸爸妈妈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爸爸妈妈会责骂自己。 当爸爸妈妈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爸爸妈妈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当上了美国总统。这中间,乐观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乐观是成功的催化剂,悲观是失败的孵化器。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就是在点燃孩子对未来、对成功的希望之火。 乐观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命运不错,即使遇到一些挫折,他还是深信自己能够扭转颓势,继续努力下去。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现状,即使处于不幸,他们还是认为自己能够克服不幸。 许多心理辅导工作者都认为,这样的生活态度与童年的快乐经历有关,特别是与爸爸妈妈的关爱和乐观的态度有关。 要想让孩子变得乐观一点,爸爸妈妈首先必须能区分乐观和悲观这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思想情绪。根据专家的解释,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 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快乐的事情不仅总是永久的,而且是普遍的。他们能努力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件发生了,他们也能将其视为暂时的,不具普遍性的,对其发生原因也能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 而悲观主义者考虑的恰恰相反: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好事只是靠碰运气,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原因时,他们也常常犯错误——或是每件事情都责怪自己,或是全都诿过于他人。 悲观主义在性格上是“灾难性”的。在逆境中做最坏的打算是应该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就无须如此了。某个孩子因为没能加入篮球队,就大哭大闹,或故意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感情上对夸大了的事情而非实际情况做出同步反应。当爸爸妈妈认同了孩子的悲观想法,往往会加重他的悲观情绪。 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很重要,这是孩子应具备的良好品质。身为爸爸妈妈,应当努力帮助孩子养成乐观的良好品质,快乐健康的成长。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孩子学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时,他的未来就会都充满灿烂的阳光。乐观豁达也是孩子应具备的良好品质,爸爸妈妈应当知道,乐观的孩子一定会比悲观的同伴更易成功。

爸爸妈妈们可以采用以下4个方法: (1)确立塑造孩子乐观性格的信心 孩子现有的性格是否属于悲观性格,爸爸妈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双方认识应该一致。既然都认为已有的性格不好,应当改塑,就不必灰心丧气,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道理,确立起建立乐观向上性格的信心。 (2)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自我分析能力也就随之产生。但是,孩子年龄毕竟还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困难,又会垂头丧气。沾沾自喜一多,容易产生高傲的性格;垂头丧气一多,又会养成悲观的性格。 (3)指导孩子从乐观性格认同中,决心重塑自己的性格 所谓“认同”,是指认定自己和某一对象具有或可以具有相同特征的心理过程。性格认同,就是认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样,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述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优秀学生的故事,可以讲述孩子身边的优秀中小学生的故事,还可以将孩子和具有乐观性格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学习、读书、画画、弹琴等,激发孩子向乐观性格认同,达到改塑性格的目的。 (4)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随时注意指导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使悲观情绪、不良情感或其心理障碍及时得到化解,也就不会导致悲观性格的形成。比如,孩子有了苦闷,要让他尽量诉说,发泄其情绪,不要让他的委屈长期压在心头,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还可以回避孩子敏感、忌讳的话题;或者转移孩子的思路,减轻心理负担,如此等等。因为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孩子乐观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美〕布鲁尔·卡特 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这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使每个孩子身心健康的法宝。 ——〔英〕卡尔·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