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科学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问题描述:

小学自然科学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第一章 社会学习领域课程的发展设计与教学理念 壹, 社会学习领域课程的发展 整理*地区国小及国中社会科各分科及九年一贯社会领域之课程目标即可清晰看出社会领域课程发展的过程,表1-1是国小部分与九年一贯的对照,显示民国64年(1975)与82年(1993)的课程教育目标有极大差异,从强调民族精神到本国史地的了解与多元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再推进到九年一贯社会领域十大课程目标(详如表1-1,教育部,2000). 表1-1 民国64,82年国小社会科教育目标与89年社会领域课程目标对照表 民国64年国小 社会科教育目标 民国82年国小 社会科教育目标 九年一贯课程 社会领域课程目标 1. 指导儿童从学校,家庭,社区等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体验群己关系,以养成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态度与能力,实践我国固有的伦理道德,发扬固有的民族精神 2. 指导儿童从历史的演进中,明了中华文化的渊源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以培养爱民族,爱国家的情操,发挥团结奋斗,合作进取的精神 3. 指导儿童从乡土地理及我国的自然环境中,明了环境与民生的关系,以养成热爱乡土,改善环境的知能,激发建设地方,建设国家的意愿 4. 指导儿童从伦理,*,科学的实践过程中,了解近代世界大势与现代文化的发展,激发庄敬自强,革新创新的精神 1. 培养儿童适切的自我概念,建立和谐的群己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发展健全的人格 2. 辅导儿童了解其生活环境及本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以培养其爱乡土,爱社会,爱国家的情操 3. 辅导儿童了解世界大势,扩充其视野和胸襟,以培养平等,互助,合作的世界观 4. 培养儿童批判思考,价值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奠定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并发展积极的人生观 1. 了解本土与他区的环境与人文特徵,差异性及面对的问题 2. 了解人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之多元交互关系,以及环境保育和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3. 充实社会科学之基本知识 4. 培养对本土与国家的认同,关怀及世界观 5. 培养*素质,法治观念以及负责的态度 6. 培养了解自我与自我实现之能力,发展积极,自信与开放的态度 7. 发展批判思考,价值判断及解决问题之能力 8. 培养社会参与,作理性决定以及实践的能力 9. 培养表达,沟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 培养探究之兴趣以及研究,创造和处理资讯之能力 资料来源:教育部历次所公布的课程标准与九年一贯暂行纲要 国中部分五十以年来皆为分科编写之架构,一直到民国78年(1989)教育部成立国中课程标准修订委员会,拟将长期执行的国中历史,公民,地理合并为社会科,使其能与国小衔接并减轻学生负担,但因国内历史,地理学者强力反弹及国中教师的强力反对,最后妥协结果是在国一开设「认识*」一科,分成历史,地理与社会三篇(如表1-2).看得出来,认识*已初具统整精神,而九年一贯国中社会领域更期待以高度的统整模式,最好以合科的方式呈现教材.而问题争议点最大的长期以来依旧是聚焦在合科好还是分科好,这种争议即使在九年一贯状况看来,教育部不断修正课程纲要,例如87年9月30日公布的暂行纲要,明白提示「学习开跑至今近一学期以来依然没有停息,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姑不论合科与分科各有其 表1-2 民国84年国中认识*,公民,历史,地理之教育目标与89年社会领域课程目标对照表 认识* 公民 历史 地理 九年一贯 社会领域 1. 加强国中学生对台,澎,金,马地区社会环境的认识,扩展多元文化的视野,以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操及胸怀宽阔的人文素养,以凝聚生命共同体的共识(社会篇) 2. 认识各族群先民开发台,澎,金,马的史实,加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感,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历史篇) 3. 使学生由认识台,澎,金,马乡土环境,进而成为具有宏观素养的国民,从而奠定地理课程的基本能力.(地理篇) 1.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行为的适应能力 2. 启导学生对法律和政治的基本认识,使其养成*法治观念,并对国民的权利与义务,有正确了解及实践能力. 3. 加强学生对社会和经济基本认识,使其养成关怀社会情操和正确经济观念,具有参与社会及经济建设的能力 4. 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基本认识与欣赏兴趣,使其具发扬我国优良文化的能力及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1.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2. 引导学生对历史发生兴趣,俾能主动学习 3. 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创建的艰辛及个人的责任 4. 培养学生具开阔心胸并成为具世界观的国民 1. 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以增进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 2. 明了我国各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培养爱乡爱国的精神 3. 明了世界重要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培养自尊尊人的民族情操,及和谐共荣的世界眼光 4. 熟练重要的地理学方法,以增进思考,创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育科学素养与学习兴趣 1. 了解本土与他区的环境与人文特徵,差异性及面对的问题 2. 了解人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之多元交互关系,以及环境保育和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3. 充实社会科学之基本知识 4. 培养对本土与国家的认同,关怀及世界观 5. 培养*素质,法治观念以及负责的态度 6. 培养了解自我与自我实现之能力,发展积极,自信与开放的态度 7. 发展批判思考,价值判断及解决问题之能力 8. 培养社会参与,作理性决定以及实践的能力 9. 培养表达,沟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 培养探究之兴趣以及研究,创造和处理资讯之能力 资料来源:教育部各科目课程标准及九年一贯暂行纲要 坚持与优缺点(表1-3),显示这个争议短期难有答案,但从国中推动一学期以来乱象丛生的领域之实施,以统整,合科教学为原则」,到89年9月30日公布的暂行纲要改为「学习领域之实施,以统整,协同教学为原则」,到最近即将公布的纲要则再修订为「学习领域之实施,宜掌握统整之精神,并视学习内容之性质,实施协同教学」.换言之,合科与否已不是推动重点,而是学校和教师可以不合科,也可以选择适当的单元伺机进行协同教学.就在这样的争议之下,目前社会领域的五版教科书,有四个版本是以分科编撰的方式呈现,只因国中社会科市场仍以分科为导向,教师的一贯主张与理由是因为国中生仍要面对民国94年的基本学力测验,以分科教学方式为主,是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之建立与专业知识之建构仍为九年一贯主要教学目标. 表1-3 国中社会科合科与分科争辩意见表 赞成合科意见 反对合科意见 1. 符合世界各主要国家社会科课程发展趋势: 认为强调统整的课程组织型态,将历史,地理,公民三领域在社会科大架构下定位,并加强横与纵的连结及整体性,最好师资的培育也以「社会科」师资名称选读学分和取得证照方式,才能建立学生多元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2. 易於与国小社会科衔接: 因为国小社会科自民国82年公布的课程标准中,其课程内涵已包含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等,若国中也能采合科方式,较易与国小社会科课程衔接. 3. 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符合学习兴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