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经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当前,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已视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部工作的重】

问题描述: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经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当前,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已视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在“*”时期,由于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安徽农村深受其害。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陈云等**对这一新事物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干到户。安徽实行包干到户后,一部分*和群众抱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有人在江苏和安徽交界的边境地区竖起大标语牌,坚决反对所谓的“分田单干风”。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
材料四 如下图
        
70年代凭票排队   80年代某农民买了一台黑白
购买食品的市民  电视,引来乡亲羡慕的眼光

90年代花卉消费已成为
城市居民消费的一部分
(1)据材料一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后两次调整(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在哪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
(2)从材料二、三看,三年困难时期的责任田和1978年安徽实行“包产到户”都是有人反对的。但最终的结局却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时政热点,列举我国农村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的两项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4)结合时代背景并观察材料四的图片,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民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变化: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了高度集中、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挫伤农民积极性:盲目过快地追求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以及搞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良后果:严重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使我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农业发展滞后也极大地延缓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2)原因:前者被否定是因为当时“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党内政治生活极不*,刘、邓、陈的正确意见被*否决。后者被肯定和推广,是因为我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包产到户得到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3)重要举措: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废除农业税;实行村民自治,村委会直选;连续颁发四个一号文件,建设*新农村等。变化: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稳步增加,逐步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要能列举出两项举措、变化,言之成理即可)(4)从温饱到小康。20世纪70年代,“*”动乱,经济破坏,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生活奔向小康,人们的生活品位提高。   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由此可以答出公有化程度过高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不良后果。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三年困难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对生产责任制的不同态度,但是前者被否定,后者被肯定并推广全国,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第(3)问属于开放题,只要列举出两项举措即可。第(4)问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农民已经实现由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小康社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