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下列酸的酸性排序.盐酸,碳酸,次氯酸,氯酸,高氯酸,氢氟酸,氢硫酸,硅酸,硫酸,亚硫酸,
给下列酸的酸性排序.盐酸,碳酸,次氯酸,氯酸,高氯酸,氢氟酸,氢硫酸,硅酸,硫酸,亚硫酸,
由强到弱::
高氯酸,氢碘酸,硫酸,氢溴酸,盐酸,硝酸,碘酸(以上为强酸,了解即可,大学涉及强弱排序),草酸(乙二酸),亚硫酸,磷酸,丙酮酸,亚硝酸(以上五种为中强酸),柠檬酸,氢氟酸,苹果酸,葡萄糖酸,甲酸,乳酸,苯甲酸,丙烯酸,乙酸,丙酸,硬脂酸,碳酸,氢硫酸,次氯酸,硼酸,硅酸,苯酚(其余为弱酸或极弱酸)!
酸性
含氧酸的酸性,随着成酸元素氧化态的增高而加强.高氯酸为非金属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无机酸,氯酸为强酸,亚氯酸为中强酸,次氯酸为弱酸,其酸强度相当于H2S的Ka1. 1、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譬如HClO4>HClO3>HClO2>HClO
2.在同一主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譬如H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HIO3、HClO4>HBrO4>HIO4
3.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增强.
根据实验事实所见卤素的含氧酸都是强氧化剂,但氧化性的顺序不一定是成酸元素的氧化态越高,氧化性就越强.至今对其氧化性的强弱原因还难以得到圆满的解释,但多数现象可借用标准电极电势或化学反应速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卤素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可参考图1—10卤族元素电势图.
当用同种浓度的次氯酸盐、氯酸盐和高氯酸盐,与KI反应.下列三个反应中,次氯酸的氧化性最强.无需用酸酸化,就有碘析出.
ClO-+2I-+H2O→Cl-+I2+2OH- 0.89-0.53>0
氯酸反应需要用1mol·L-1H2SO4酸化.而高氯酸的氧化反应的速度相当慢的.由此可见,尽管上述氧化还原反应在热力学数据是许可的,但有时反应速度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饱和的氯酸钾、溴酸钾和碘酸钾的溶液中,当滴加0.1mol·L-1碘化钾溶液用2mol·L-1醋酸酸化,反应[3]很快发生,然后用1mol·L-1H2SO4酸化,反应[2][1]相继发生,但它们的反应速度快慢顺序是[3]>[2]>[1] .
1. 同一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从左到右酸性逐渐增强
因为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R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增强,而R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也即 间的电子对偏向R一方的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的氢原子的极化程度增大. 键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程度增大.即同一周期酸性逐步增强.
H3PO2,次磷酸,其中磷的氧化数为正一;H3PO3,亚磷酸,其中磷的氧化数为正三;H3PO4,正磷酸其中磷的氧化数为正五.在正磷酸分子中只有一个磷-氧键叫三重键,又叫配位键,另外有三个磷-氧共价单键与氢直接相连,即有三个羟基;亚磷酸分子中有一个与磷原子直
接共用电子对的氢原子,一个磷-氧配位键,一个P-O-H键;而次磷酸分子中有两个与磷原子直接共用电子对的氢原子,一个磷-氧配位键,两个P-O-H键;根据离域理论,一个P-O配位键对一个羟基,一个磷-氧配位键对两个羟基,一个磷-氧配位键对三个羟基,那么酸性强弱是次磷酸>亚磷酸>磷酸.也就是说羟基中氢原子的电离程度是次磷酸强于亚磷酸强于磷酸.
含氧酸酸性判断
酸性强弱从实验上看就是强酸与弱酸的盐反应生成了弱酸.从理论上看最高正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一般与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成正比.但有例外:
例外一,O、F无对应的最高正价; 例外二,硒酸酸性比硫酸强.理论上还能比较同主族元素无氧酸从上到下逐渐增强.
氧酸酸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中心原子(用R表示)的化合价(严格地讲是其有效核电荷),二、中心原子的半径.
一、同种元素作中心原子,R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例如酸性 HClO4>HClO3>HClO2>HClO
二、相同化合价的不同种元素作中心原子,R的半径越小,酸性越强.
例如原子半径Cl<Br<I.故有酸性HClO3>HBrO3>HIO3
三、酸分子中不与氢原子相连的氧原子的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美国化学家鲍林从实验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他把含氧酸用通式表示为(HO)m ROn其中n为非羟基氧原子(即不与氢相连的氧原子)的数目,n越大,酸性越强.例如:
HClO4 (HO)ClO3 n=3 很强酸
H2SO4 (HO)2 SO2 n=2 强酸
HClO3 (HO)ClO2 n=2 强酸
H2SO3 (HO)2 SO n=1 中强酸
H3PO4 (HO)3 PO n=1 中强酸
HNO2 (HO)NO n=1 中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