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托尔斯泰墓阅读答案

问题描述:

谒托尔斯泰墓阅读答案

生平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贵梦》.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道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
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
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
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934年,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与妻子一起自杀.
作品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茨威格一生著有12部传记、9部散文集、7部戏剧、6本小说集、2部长篇小说(一部未完成)以及1部自传.
遗作:重要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1960年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
自传《昨天的世界》;
未完成遗作:两卷本《巴尔扎克》、《蒙田传》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我们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再有比喻、夸张的大量运用,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特征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精妙的修辞方法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刻画人物外貌、气质以及性格.其中有很多语句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时,将须发比喻成“热带森林”:额头比喻成“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比喻成“用枝条扎成的村合外墙”,再加上“朝天鼻”和“招风耳”,把托尔斯誊大众化、平易近人的“田野村夫的脸孔”描绘得细腻传神,惟妙惟肖.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虽然言过其实,却分寸得当,不做作.例如对托尔斯泰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钢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 纯熟的写作技巧 在本文中,作者除了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还运用了很多侧面描写.例如对托尔斯泰身材描写时,通过来访者的疑惑与惊讶,间接写出托尔斯泰的“小巧玲珑”,不仅形象,而且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托尔斯泰.另外,作者还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平庸甚至粗陋的外貌描绘与其所取得的成就两相对比,更突显了列夫托尔斯泰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的性格特征,从通篇文章来看,茨威格不仅对词语的运用精准,恰到好处,对于各种写作技巧也掌握得炉火纯青,字里行间都能够显现出夺人的语言魅力. 文章的结构分析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赏析句意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句意解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犀利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钢刀”,暗示托尔斯泰对时代的观察与认识十分深刻.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句意解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句意解释: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人生的观察、研究,又经过自己的思想的加工,并用他的笔表现出来,展现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句意解释:匕首指托尔斯泰的眼睛.主人指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作品所反映的对象)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敏锐犀利,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甚至引起统治当局的恐慌.
(5)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句意解释:这句话充分表达了智者的痛苦,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苦难及其原因,并尽其毕生去改变,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是他最大的痛苦.
原文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须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做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